美國女性為何甘愿當家庭主婦
新疆旅行網 時間:02-18 來源: 作者: 瀏覽次
“媽媽俱樂部”藏龍臥虎
前兩天,在msn上,有個國內的老友跟我討論教育孩子的問題,說起他老婆寵孩子,口不擇言:“她還是個教師呢,可是對教育孩子什么都不懂,跟個家庭婦女似的!”
我忍不住笑出聲來,我就是個家庭婦女啊!家庭婦女怎么就成了沒見識的代名詞了?偏見,絕對是偏見!
我在美國參加了“媽媽俱樂部”,這里的媽媽都是在家帶孩子的家庭婦女,幾乎每個人都是生孩子后就從職場退下來。有一位哈佛醫學院畢業的,住院醫都做完了,馬上就可以選擇去掛牌開業或是進一步進行專科訓練,她突然想要孩子了,就窩在家里,兩年多的時間連生了兩個孩子。
還有一位是希爾頓酒店的總經理,不孕多年,40多歲終于懷上了,立即辭職回家保胎,得子后,就把陪孩子當成了生活中的第一要務。
舉個名人的例子。美國眾議院現任議長佩洛西,結婚頭6年生了5個孩子,一直在家做家庭主婦,直到最小的孩子上了中學,才走出家門,成為美國首位女議長。
大家普遍的印象是家庭婦女與社會脫節,沒見識,俗不可耐……其實,美國的全職媽媽們會參加許多組織,參與各種活動,生活內容很豐富,尤其現在是網絡時代,可以輕易得到任何信息,想和社會脫節都不太容易。可是,對家庭婦女的偏見根深蒂固。
在一次聚會上,一位貌似成功的男士端著酒杯過來和我打招呼,問起職業,我說在家照顧孩子。他面無表情地點點頭,就轉身離去。過了一會兒,又一個風度翩翩的帥哥來打招呼,問起職業,我改口說是專欄作家、自由撰稿人。哇!那聊得叫熱乎,話題無限。
有一次在收到的群發郵件中,我發現了一個失去聯系多年的老友,趕緊發郵件去問好,他馬上回了,很熱情地問我的近況,我如實回答在家帶小孩。此后,這封郵件如石沉大海,再無回音。
前些日子和初中一個女同學聯系上了,她是清華畢業的,現在也在北美當家庭婦女。一個在國內經商很成功的男同學遺憾地感嘆:你們兩個當初可是班里的才女啊,怎么現在都窩在家里了?
媽媽在家的好處
其實,在北美,很多女性選擇做家庭婦女,與文化及體制有很大關系。
國外的人工貴,最便宜的住家保姆,沒有一年兩三萬美元請不到。托兒所的費用,需要換尿布的寶寶大概每月千元左右,兩個孩子就得兩千。有兩個孩子的母親出去做年薪四五萬美元的工作,扣掉稅和亂七八糟的費用,剛夠付保姆、托兒費用的。此外,美國的報稅制度是以家庭為單位的,收入越高稅率越高,夫婦二人的收入相加可能就要適用高稅率,還不如媽媽在家帶孩子合適。
孩子稍大些可以上學了,依然不能不管。美國的學校下午兩點半到3點半之間放學,雙職工的孩子放學后只能留在學校的課后托兒班里(是收費的)。而媽媽在家的孩子,可以吃上媽媽準備的點心,在家里做功課,或者參加一些興趣班。
美國學校一年大約只上180天課。幾乎每個月都有幾天不上學的日子,暑假要放兩個半月……法律規定,12歲以下的孩子不能單獨留在家里,雙職工就得在這種時候找地方托兒,而不工作的媽媽可以隨時隨地照顧孩子。
媽媽在家還有個好處,可以到孩子的學校去做義工,對孩子在學校各方面的情形了如指掌,隨時發現問題、解決問題。
不工作配偶的權利
媽媽們選擇留在家里,和沒有后顧之憂也有很大關系。美國人把家庭視為一個整體,法律保障不工作的配偶的各種權益。
比如說退休金,不工作的配偶到了退休年齡照樣可以領到,數額是工作配偶的一半。如果配偶的工資比較高,家庭主婦實際拿到的金額和自己出去工作掙得的差不太多。
如果離婚,結婚幾年(各州的規定不同)以上,工作的男士除了要支付孩子的贍養費外,還要支付前妻的贍養費,直到她再嫁。為什么很多美國女性不工作,和男友同居而不結婚?因為她們可以靠前夫的贍養費生活。
美國的上班族大多會買人壽保險,一旦發生意外,配偶和孩子的生活有保障。“9·11”后,那些犧牲了的消防隊員的家屬,很多都拿到了幾百萬美元的保險金。
盡管有種種關于家庭主婦的正面說法,比如:全職媽媽在家里帶孩子比上班族還要辛苦;據美國官方統計,家庭主婦一年創造的價值超過12萬美元;媽媽在家里,孩子能受到更好的照顧,老公可以全心工作……但仍有很多人根深蒂固地不承認家庭主婦的價值。
關鍵字: 俱樂部 教師 教育孩子 美國 藏龍臥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