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皇宮
新疆旅行網 時間:01-23 來源: 作者: 瀏覽次
女皇宮,英文名banteay srei,即女人的城堡,又譯為女王宮、斑蒂斯蕾。
建于事無補67年(公元967年)的羅真陀跋摩(rajendravarman)王朝,而于1002年的阇耶跋摩五世(jayavarman v)王朝完成。
女皇宮主要供奉印度教的濕婆神,原名tribhuvanamahevara-三重世界的主宰-即它供奉的主神濕婆。然而現在女王宮的建筑看來分為兩部分:東西軸以南的部分供奉濕婆,而以北的建筑供奉毗濕奴。
女皇宮采用高棉特有的紅土建造,色彩極為艷麗。含有大量水分的紅土既便于運輸、建筑,也利于雕刻復雜細膩的圖案。而建筑建成后,經過風干,就變得異常堅硬,千年不壞。
女皇宮的墻壁、立柱、門楣等建筑表面幾乎完全被浮雕覆蓋,沒有一點空隙。女皇宮浮雕刀工流暢細膩,造型繁復圓潤,線條纖巧柔美,色彩鮮艷嫵媚,在所有吳哥浮雕中首屈一指,被譽為“吳哥藝術之鉆。
建于十世紀的女皇宮,充分展現了吳哥時期高超的雕刻功力,細膩而傳神的刻畫,代表了吳哥人民的藝術天份,與對宗教的信仰熱忱。紅色的石墻,生動的故事,交織出一幅幅柔美的圖畫,不斷訴說著印度史詩中的各個章節;透過浮雕的傳達,前人藉此留下印記,即使是過了幾個世紀之久,后代的人們都還能從中讀出一二,歷史不朽也就是如此了。
在主廟的兩旁各有一座藏經閣,右邊說的是濕婆愛神-卡瑪,化為灰燼后又再度復活的故事;左邊則是刻畫著黑天神,也就是戰神-克里希納殺死暴君甘剎的事跡,還有諸神之王-因陀羅騎著三頭大象,降下甘霖、解除民間干旱的情形。
主廟上的刻畫,則是取自印度兩大史詩羅摩衍那和摩訶波羅多的題材,是猴王-蘇格發在摩羅王的幫助之下,殺死強敵巴林,進而取得王位的神話。
一幕幕的刻畫,是國師雅那發哈拉和他弟弟,建造女皇宮最注重的意義;他們的目的是為了傳達印度教教義,而不是像一般的神廟,是為了標榜國王的功績。
神廟中,墻上面露微笑的美女,也是讓人鎖定目光的對象。這是人稱東方蒙娜莉薩的緹娃妲女神,又叫做戴維女神,她可是萬物之母的象征。有別于一般國王興建的神廟,女皇宮以印度教教義為主軸,衍申出她特有的雕刻技巧、建筑風貌,進而在廣大的吳哥奇跡中,以精致聞名、獨樹一格。在一千多年前,吳哥文明就能有這樣經典的表現,實在不簡單。說她是宗教的創作、也是文化的藝術,進步的速度,甚至遠超過歐洲文藝復興四百多年。
關鍵字: 女皇宮 斑蒂斯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