龜茲石窟
(本站編輯8tdc.com.cn)公元3世紀佛教傳入龜茲后,這里很快成為西域最大的佛教中心。供佛教徒修行和禮拜的石窟寺院隨即應運而生。石窟源于印度,印度有一個世界上最古老的石窟阿旃陀,龜茲石窟就是以它為樣板,根據龜茲獨特的地理環境,在陡峭的砂巖上鑿洞建窟,用不同的形制,組合成一個個單元,并將其有機的結合,形成一座有規模的石窟,并在洞內配以色彩斑斕的壁畫,形體優美的塑像,形象的反映出佛教的產生、發展及其創始人釋迦牟尼和信徒們的故事。龜茲石窟產生于公元3世紀,盛興于5、6世紀,公元9世紀后開始衰落。爾后備受戰火的蹂躪及自然和人為的破壞。但以克孜爾千佛洞為代表的龜茲石窟仍然是世界上最大的石窟寺群。它以庫車、拜城為中心,輻射沙雅、輪臺、阿克蘇、新和、烏什等地。現存石窟14處569窟,共存壁畫2萬多平方米。其中克孜爾236窟,庫木吐爾112窟,森木塞姆52窟,克孜爾尕哈46窟,瑪扎伯哈44窟和托乎拉克艾肯14窟,另外,臺臺爾、阿艾、溫巴什也有少量石窟殘存。
龜茲石窟洞窟的形制主要有三種。一是最具特色的“龜茲式”中心柱窟,它和大像窟都是主要的禮拜場所,主室正壁龕內置主導塑像,現已毀壞無存;墻壁上繪滿壁畫,壁畫布局嚴謹,內容豐富,是現存龜茲石窟藝術的精華。二是主室縱券頂中脊所繪的天相圖,其左右兩側為四方連續,以山巒為背景的菱形格紋,菱格中央填繪本生故事和因緣故事畫,這兩種畫面在龜茲壁畫中有130種,可謂世界之最。三是主室兩側壁繪方形構圖的因緣佛傳圖。主要表現與佛涅槃有關的內容,如涅槃、舉哀、焚棺、分舍利等場面,其中翱翔于天空的供養飛天形象優美。壁畫以“屈鐵盤絲”式的線條勾勒輪廓,凹凸法暈染人物面部和肌肉,平涂衣服色澤,用鐵絲表現五官及褶皺,形象生動,表情細膩。
龜茲石窟的開鑿(zao)時(shi)間早于敦煌和麥積(ji)山等地,它所蘊藏(zang)的宗教、文化、哲學(xue)、中(zhong)西(xi)交(jiao)流史(shi)等方(fang)面的信息非常豐富。
驗證碼:
匿名發表
出疆旅游電話:0991-2671000 0991-2310325 18999981856 | 新疆散客旅游電話:0991-2310325 18099695348 1899983279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