連木沁溝
(本站編輯8tdc.com.cn)連木沁溝也叫唐溝,位于火焰山東段、就是有2國道連木沁鎮穿越火焰山的峽谷,長18公里,北起鄯善縣連木沁鄉阿斯塔那村,南抵斯爾克甫村。
穿越這段峽谷時,溝兩岸山峰奇立,山上寸草不生,溝底卻是一個清涼世界,一條清澈的小河從谷底穿過,溝底全是葡萄園,長滿了高高的白楊,古老的黃黏土房掩映在葡萄、白楊翡翠般的綠色里,它的背景就是烈焰般的火焰山,強烈的反差讓人感受到了一種特別的詩意。
神泉,在火焰山連木沁河谷懸崖邊,還有三個泉眼,泉眼周圍長著古老的胡楊、野草、枯榆、甘草、駱駝刺等草木,其中兩個泉眼終年流水,一個泉眼到冬季到冬季時歇流,老鄉們稱這些泉是“神泉”。連木沁里還有戰國時期車師人的古墓群和遠古突厥人留下的石刻等,溝口的斯木克斯爾村有一個古窯遺址,還有一個半地下的清真寺。據說這個清真寺的歷史已很古老,雕花門窗是木質的,獨特而精美,在地窩子里做禮拜則冬暖夏涼。這個小村和許許多多維吾爾族人居住的小村一樣,這里有鱗次櫛比的平頂土房,排列有序,縱橫穿越的小渠,在屋前伸延。桑、葡萄、桃、杏散發著芳香。來到這靜靜的、安謐的村莊,立即會有一種出世脫俗的感覺。
七女峰,在穿越連木沁溝快到斯爾克甫村時,火焰山東光禿禿的山巖上立著七個石柱,酷似七個仙女,她們有立有座,有動有靜,有喜有怒,形態各異,被人們稱為“七女峰”。
大佛石,再繼續往前走,在312國道邊上即連木沁鄉到魯克沁鎮之間的斯爾克甫村附近,溝谷兩側的山石赭紅,地勢險要。在路邊,聳立著一塊長方形巖石,這就是有名的大佛石。大佛石高2.4米,長5米,寬3.8米左右,石去踩火焰山上的紅砂巖,質軟,呈赭紅色,石面光滑。巨石的四周雕有精美的佛像和各種各樣的圖案。石面左上方還留有“丁酉歲”的字跡。東面石壁上有浮雕坐佛6個、臥佛1個。雖被侵蝕得殘缺不全,但仍能看出佛像的大部輪廓。巨石的上半部鑿有小孔,可見的有9個,其中6個較明顯,孔徑約15厘米,深12厘米,北面石壁上有浮雕坐佛2組,每組4排,每排為4個佛像,均已面目不清。很多年來,這塊佛石一直吸引著考古學家和過往的游客。20世紀30年代初,中國著名考古學家黃文弼先生、英國探險家斯坦因和德國探險家馮·勒柯克曾先后來這里作過考察。
斯爾克甫(fu)古(gu)窯(yao)遺(yi)址,出(chu)(chu)連木(mu)沁溝既是。其現(xian)存古(gu)窯(yao)6座,手(shou)工作坊(fang)4間。在高昌王(wang)(wang)國時期曾(ceng)燒制了大量的專供王(wang)(wang)宮御用的土陶生活用品,至今已有2000多年(nian)的歷(li)史(shi),現(xian)掌(zhang)門(men)人邊(bian)農(nong)耕、邊(bian)繼續傳(chuan)承其祖先留下的燒制土陶的“絕活”,秉承著(zhu)傳(chuan)男不(bu)傳(chuan)女的傳(chuan)統(tong)習(xi)俗。該(gai)遺(yi)址占地4000余(yu)平方米,具(ju)有和內地古(gu)窯(yao)架(jia)構相(xiang)似之處,與洋海古(gu)墓出(chu)(chu)土的陶器同脈,對研究吐魯番土陶工藝的演變史(shi)具(ju)有重要的歷(li)史(shi)意義(yi)。(本文(wen)結束(shu))
驗證碼:
匿名發表
出疆旅游電話:0991-2671000 0991-2310325 18999981856 | 新疆散客旅游電話:0991-2310325 18099695348 1899983279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