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西樵大餅——其特點是松軟、香甜,入口松化。是佛山第一旅游地西樵山的名牌產品。
2.平洲福肉餅——相信佛山很少人知道有這個特產。其實它出現的時間比盲公餅要早,一直是家庭和小作坊式制作,與中山的杏仁餅相似。
3.九江煎堆——與龍江煎堆一起一直是年宵食品的名角,在廣州和珠三角,名聲比盲公餅還要響。可惜隨著時代的變遷,盡管多方面已有所改良,但也逐漸遠離人們的注視。
4.龍江煎堆——與九江這二個地域相連的地方,卻產出二種不同的同名產品,并且叮噹碼頭,各有“尋芳客”,內里相信還有不少故事待人們發掘。二種煎堆并稱二大流派,際遇也幾乎一樣。
5.南海麻奢狗肉——用干迫烹制,加以特殊的醬料調配,突出豬肉的香味。在局部范圍知名度甚高,有廣州及港澳食客專門驅車前往品嘗,開有專門小店10來間,生意火紅。
6.鹽步秋茄——近年常登上穗禪飲食店的大雅之堂,其實早已盛名,在粵菜材料介紹上有專門說明。在產地當地人稱之為金手指,有青皮、粗不及中指、長6至8寸、鉤尾、柔軟、頭尾彎接不折等特征。據傳,僅二畝地所產為之皆品。
7.平洲金絲柚——因產量低,一種相信已被人遺忘的特產,果僅拳頭大小,皮薄、無渣、無核、汁多、肉爽、酸甜適中。
8.平洲石硤龍眼——有一年一外地果販到平洲石硤村賣正宗石硤龍眼,被當地人帶到老果樹下,說得此人無地自容,現在不少打正宗石硤龍眼的,但真正嫡傳子孫不足2000斤。
9.官窯石碣西瓜——在佛山相信甚少人知,但老廣州人卻家喻戶曉。以前,在廣州騎著大書架紅棉牌單車,兩邊掛個大籮賣西瓜的,十之八九就是石碣西瓜,它是西瓜精品的代名詞。石碣村就在南國桃園一帶,種西瓜已有幾百年歷史,是合水西瓜的太公輩。
10.九江雙蒸酒——香港的廣告唱到街知巷聞,是灑類中的萬寶路。
11.官窯馬蹄——以果大、多汁、清甜、無渣而聞名,與桂林馬蹄并稱雙雄,年出口量位居榜首。
12.南海刺繡(粵繡的最重要組成部分)——關于粵繡的記載唐朝已有了。據蘇鄂《杜陽雜編》載:永貞元年(805年),南海貢奇女子盧眉娘,其"工巧無比",能在長僅1尺的絹上繡《法華經》7卷,"字之大小,不逾粟粒",而點劃分明,細于毛發,唐順宗大嘆其工。據聞舊時南海人嫁女,是以剌繡的優劣來確定禮金多少的,相信現在給一千萬禮金也沒幾人繡得出好的剌繡來。
13.南海沙溪馬蹄粉——與廣州泮塘所產有過之而無不及,傳說有一年廣州泮塘馬蹄失收,無法完成商家的訂單,無奈之下收購沙溪所產代之,怎知商人反應奇好。但終究廣州的名氣大,還是把沙溪馬蹄粉壓在下面,現在沙溪馬蹄粉oem廣州泮塘馬蹄粉,撐起了90%的江山。
14.南海藤蓆——南海藤織品已有100多年歷史,除銷港、澳外,還遠銷日本、美國、加拿大和東南亞、歐洲等50多個國家和地區。其相關制品人民大會堂的廣東廳直到上次裝修才轍下,而現在海南廳、香港廳還在用其作裝飾。以前福建廳也用作裝飾,不少領導人都曾用作接見外國貴賓,曾獲外國通訊社稱為“最中國”的。可惜現在多數人都夢詩(思)想云,這一特產已日漸式微。
15.南海里水冬瓜——粵菜材料介紹的產品,作為特定地產的只有21個,南海里水冬瓜是其中之一,最能體現其優于其它同類品種的,就是用作冬瓜盅時久燉而不塌。沸煮而湯不濁,低價值的產品高登大雅之堂,當顯其“修為”不淺。其實真正的里水冬瓜,僅產于現至高空調的所在地甘焦一帶,據聞該地蒲姓村民是元朝皇族后人,被朱元璋驅趕潛逃至此,走前錯把優良的冬瓜種子誤當神藥攜上,才得以于此落地生根。
16.西樵山四方竹——奇吧?西樵山的八絕之一。如果把它栽種上盆,帶入家庭,當會有所作為,不然早晚會被高樓壓在底下。
17.西樵山無篤田螺——第二奇,也是八絕之一。
18.西樵山煎
驗證碼:
匿名發表
出疆旅游電話:0991-2671000 0991-2310325 18999981856 | 新疆散客旅游電話:0991-2310325 18099695348 1899983279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