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榆縣向海國家級自然保護區
(一) 地理位置和保護范圍吉林向海國家級自然保護區位于吉林省通榆縣西北部,其地理坐標為在東經122o05y-122o31y,北緯44o55-45o09y之間,西部與內蒙古科右中旗接壤,北同本省洮南市相鄰。保護區的保護范圍包括向海蒙古族鄉的全部及四井子鎮、烏蘭花鎮、興隆山鎮、同發牧場的部分,計為5個鄉(鎮、場),12個村、32個自然屯。全區南北最長45公里,東西最寬42公里,總面積105467公頃,屬內陸濕地和水域生態系統類型自然保護區。(二) 氣候向海自然保護區屬北溫帶大陸性季風氣候,處于吉林省半干旱草原地帶。春季多風干旱,夏季溫暖。冬季嚴寒少雪,風沙較多,大陸性顯著,年平均氣溫5.1℃,最高37℃;年平均降水量400毫米左右.多集中在7、8月份;年平均蒸發量為1945毫米;年平均日照時數2876小時,無霜期150天左右。全年盛行西南風,風速一般5~6級,最大風速可達11級,7級以上大風平均35天。(三)土壤區內土壤主要為粟鈣土、鹽堿土、草甸土和風積沙土,土壤厚度一般在0.5~1.0米之間,土壤中腐殖質含量較少,含鹽堿量偏高,ph值在7.5~8.5之間。(四) 水文向海自然保護區內有霍林河、額穆泰河、為嫩江支流,由于蒸發滲漏,在區內無明顯河庫,只有在雨季水量豐富,形成季節性河流。區內有尖底泡、付老文泡等自然泡沼20多個,居中的大香海泡與二場泡于1971年建壩,并入引洮(洮兒河)灌溉系統,稱為向海水庫。向海水庫湖區無污染,酸堿度7.6,淺水湖域水草肥美,水溫高,正常蓄水湖面6650公頃,最大湖水面7100公頃,平均水深4米,最深處可達16米。向海水庫與黃魚泡、大肚泡、興隆水庫等相通。保護區總水域面積為1.25萬公頃。此處區內還有沼澤2.36萬公頃。區內地下水資源豐富,水質較好。資源概況保護區生物資源豐富,多種生物區系與復雜的生態環境相互滲透。區內濕地面積達3.6萬公頃,草原3.04萬公頃,林地2.9萬公頃,其中天然林面積達1.9萬公頃。沙丘榆林、湖泊水域、蘆葦沼澤、羊草草原形成多樣的生態系統,構成典型多樣性的濕地物種基因庫。據初步統計,區內有野生植物595種,其中藥用植物220種;野生脊椎動物300多種,其中鳥類293種,獸類37種,魚類29種。我國動物地理區劃中的華北松遼平原亞區和蒙新區東部草原亞區的動植物資源均在這里分布。歷史沿革概況向海自然保護區始建于1981年,是經吉林省人民政府以吉政函第27號文批準建立的,為白城專署直屬林業事業單位,后委托通榆縣人民政府代管。1986年7月,國務院第75號文批準向海為quot;國家級森林和野生動物類型自然保護區quot;,管理體制為省林業主管部門和縣政府雙重領導。1983年至1992年,原國家林業部和吉林省林業廳投資在保護區進行了一期工程建設,總投資160萬元。在林業主管部門和省、市、縣各級領導及國內外自然機構的關心和支持下,向海自然保護區的全體員工,努力拼搏,取得了一定成績。1992年加入quot;世界濕地公約組織quot;,被列入《關于特別是作為水禽棲息地的國際重要濕地公約》中quot;國際重要濕名錄quot;,同年被世界野生生物基金會(wwf)評審為quot;具有國際意義的a級自然保護區quot;。1991年第五屆意大利桑迪歐國際生物保護節上,反映向海保護區的專題片《家在向海》奪得了評委會主席特別獎和中華人民共和國唯一代表資格獎,吉林電視臺導演程捷被評為特別女性獎。1992年,李鵬總理帶著唯一的一部專題片《家在向海》參加在巴西召開的世界環保大會,把向海介紹給了世界。1993年5月被中國人與生物圈委員會批準加入quot;中國生物圈保護區網絡quot;。1994年7月30日,吉林省第八屆人大常委會第十一次會議通過了《吉林向海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管理條例》,使保護區的規范化管理有了法律依據。1993年4月吉林森警總隊派出一支森警大隊進駐向海保護區,配備了森林防火車等設施,切實加強了向海保護區的防火、禁獵等保護工作。1996年在一期工程建設完成的基礎上林業部批準計劃投資939萬元進行一期續建工程建設。1995年經省編制委員會批準向海保護局晉升為縣(處)級事業單位。1999年10月,由國家林業局調查規劃設計院和吉林向海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管理局合作編制完成《吉林向海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總體規劃(2000-2015年)》,確定了向海保護區為內陸濕地和水域生態系統類型自然保護區,是濕地生物物種的遺傳基因庫。并使向海保護區朝著健康有序、文明進步的方向發展。1999年內,國家給向海保護區專項投資1065萬元用于分洪入向,造林、種草、封山育林等生態工程建設,初步建立了較完善的保護體系。1999年11月30日,吉林省人民政府召開專題會議,將向海自然保護區管理體制調整為省林業部門和通榆縣雙重管理,以省林業部門為主,整體上劃歸省林業廳管理,作為省林業廳直屬事業單位。管理體制的調整,理順了國家對向海保護區的建設投資渠道,加大了對向海保護區自然保護事業發展的扶持力度。2000年7月5日,吉林省省長洪虎到向海保護區現場辦公,視察了生態工程、博物館、并對涉及向海保護區生存和發展的移民、旅游發展等問題作出了重要部署。在各級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各界同仁的關心下,保護區的全部職工努力拼搏,艱苦奮斗,來迎接大好發展機遇和未來嚴竣的挑戰。吉林向海國家級自然保護區 吉林向海國家級自然保護區 1981 年由吉林省人民政府批準建立,是以保護丹頂鶴等珍稀鳥類和蒙古黃榆等稀有植物為主要目的的內陸濕地水域生態系統類型自然保護區。保護區位于吉林省通榆縣境內,總幅員 105 467 公頃。南北最長 45 公里,東西最寬 42 公里,西與內蒙古科右中旗接壤,北與洮南市相鄰。保護區南部有霍林河貫穿東西,中部有額穆泰河流進濕地,北部引洮兒河水注入水庫。保護區橫跨通榆縣五個鄉鎮場、十二個村、三十二個自然屯,二萬人口在區內從事著農、林、牧、副、漁各業生產。向海地形復雜,生境多樣,多種生物區系與復雜的生態環境互相滲透。沙丘、草原、沼澤、湖泊相間分布,縱橫交錯、星羅棋布、構成典型的濕地多樣性景觀。區內林地面積 2.9 公頃,其中蒙古黃榆面積 1.9 萬公頃;湖泊水域 1.25 萬公頃;蘆葦沼澤 2.36 萬公頃;草原面積 3.04 萬公頃,形成四大生態景區。即:沙丘榆林、湖泊水域、蒲草葦蕩、羊草草原。這四大景區資源十分豐富。我國動物地理區劃中的東北區松遼平原亞區和蒙新區東部草原亞區的動植物資源在這均有分布。共有植物 595 種,其中藥用植物 220 多種;脊椎動物 300 多種,其中鳥類 293 種,獸類 37 種,爬行類為 8 種,兩棲類 5 種;魚類 29 種,國家重點保護的野生動物 335 種中向海就有 52 種。其中一級 10 種:大鴇、東方白鸛、黑鸛、丹頂鶴、白鶴、白頭鶴、金雕、白肩雕、白尾海雕、虎頭海雕。二級動物 42 種。有《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和日本國政府保護候烏及其棲息環境協定》中的鳥類 173 種,占協定種數的 76.21 %,有《瀕危野生動植物種國際貿易公約》中保護的 49 類。有國家保護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經濟、科學研究價值的陸生野生動物 235 種。向海自然保護區由于原始狀態良好,加之保護成果顯著,1986 年被國務院批準晉升為國家級自然保護區, 1992 年被國務院指定列入《國際重要濕地名錄》,同年被世界野生生物基金會評定為《具有國際意義的 a 級自然保護區》。 1993 年被中國人與生物圈委員會批準納入“生物圈保護區網絡。國際鶴類基金會主席喬治middot;阿基博到向海考察時說:“我到過世界上 50 多個國家的自然保護區,象向海這樣完好的自然景觀、原始的生態環境、多樣的濕地生物,全球已不多了,向海不僅是中國的一塊寶地,也是世界的一塊寶地。向海是大自然的珍品,是鳥類的天堂,是旅游勝地。千姿百態的蒙古黃榆,碧波粼粼湖泊,風吹迭蕩的葦塘,茫茫無際的草原,給人們以回歸自然返樸歸真的感受。荷蘭親王貝恩哈德到向海觀光稱向海為“人間仙境。現在的向海既保留著原始古樸的自然風貌,又展示了新世紀的現代文明。是旅游觀光,科學考察的理想去處。向海的四大生態景觀可給人們提供天然的娛樂場所。隨著全球范圍內旅游業的振興,向海生態旅游業的發展方興未艾。現已具備接待現代旅游的服務條件。交通便利,長春至向海、白城至向海、通榆至向海的柏油路貫通,平齊鐵路在通榆縣城通過,距向海 67 公里,長春至向海旅游客車已開通。通訊快捷,全球傳呼網絡已經開通、程控電話、移動電話均已投入使用,在向海可與世界各地聯系。食住方便,設有高、中、低檔的賓館,可為不同階層的人們提供服務。向海物華天寶,風光秀麗,景色宜人。向海的今天是美好的,它的明天將更加迷人。
關鍵字: 保護區 吉林省 工程建設 生物圈 自然保護區 通榆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