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初四塔
在沈陽城的四周各建有四座塔,每座塔的旁邊各建有一座喇嘛寺院。南塔名為“廣慈寺;北塔名為“法輪寺;東塔名為“永光寺;西塔名為“延壽寺。四塔建于崇德五年(1640年),順治二年完工。乾隆皇帝曾為四寺題寫匾額,懸掛在四寺的大殿之上。永光寺為“慈育群靈,延壽寺為“金粟祥光,廣慈寺為“心宏彼岸,法輪寺為“金鏡周園。四塔四寺除名稱和供奉的佛像不同之外,其建筑規模和造型幾乎完全一致。 北塔法輪寺位于于洪區北塔街27號,占地約1萬多平方米,有山門、鐘樓、鼓樓、天王殿、大殿、晾經樓、僧房等各式建筑共計四十二間。大殿高懸乾隆御題“金鏡周圓匾額,殿內供“天地佛一尊,左右佛兩尊,菩薩八尊。“天地佛俗稱“歡喜佛,為男女擁抱交接狀,象征“天地交泰。天王殿內供奉彌勒佛、四大天王和韋馱。塔位于寺院的東北角,高21米左右,由基座、塔身、相輪三部分組成。基座為方形束腰須彌座,雕刻著西番蓮等紋飾。基座及壺門兩側各立石柱,雕刻著俯仰蓮、寶蓮花等紋飾,每面中間都用兩根石柱構成三個壺門。中間的壺門凸出,內置寶盆、火焰珠,兩側的壺門稍稍內收。基座之上是三層圓壇座,立著寶塔式的塔身,由磚砌成,共十三層,層層內收,塔身頂上為寶蓋、塔剎。東、南、北三塔相繼在八十年代得到修復,西塔由于過分殘破,于1968年被折除。在拆除西塔時發現了地宮,出土了包括佛像在內的一批珍貴文物。1998年,西塔和延壽寺復建,西塔塔高26.33米,塔基座占地256平方米。延壽寺占地總面積4000平方米,山門、天王殿、大雄寶殿、東西配殿共占地800多平方米。殿內雕梁畫棟,古樸壯觀。另外,從1985年開始,沈陽市文物管理辦公室在北輪寺內建立了碑林,現收集到石碑100多通,其中最古老的是明代成化年間的石碑,最晚的是偽滿時期的石碑。這些石碑經過修復,大多立在寺院當中,向游人們無聲地述說古今的事情。
關鍵字: 八十年代 多平方米 大雄寶殿 天王殿 寶塔式 總面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