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鎮廟
北鎮廟是北鎮醫巫閭山的鎮山廟,是國家級重點鎮山中唯一保存完好的鎮山廟。文物保護單位,全國五大始建于隋開皇十四年,即公元594年,距今已有1400多年的歷史。自隋以來,唐、遼、元、金、明、清歷朝多次進行維修擴建,現在所見的雄偉古建筑群,基本上是明清建筑。北鎮廟規模宏大,氣勢雄偉,南北長280米,東西寬178米,占地面積49800平方米,其中建筑面積5000平方米,廟殿七重,從前至后分別是山門、神馬殿、御香殿、大殿、更衣殿、內衣殿、寢宮。在神馬殿與御香殿之間為鐘、鼓二樓。山門前有石牌坊一座,于1973年毀于一場暴風,1993年國家文物局撥專款進行了維修,修復后的牌坊充分體現了文物“修舊如舊的原則,保留了原有的構件,得到了國家及省市專家的好評。石坊前后四角有石獅子四個,從東數分別為喜、怒、哀、樂四種形態,這在全國是獨一無二的,其雕工精湛,栩栩如生。據說:其東西相對的兩座石獅,站在任何一座前蒙上眼睛,去摸另一只,如果能摸到,那你就是有福之人。山門正中門額上寫有“北鎮廟三個大字,傳說是明代宰相嚴蒿所書。進山門內以后,首先看到的是神馬殿,面闊五間,進深三間,原殿內有泥塑神馬兩匹,馬童兩位,現已無存。殿內東側有光緒十八年所立的敕修北鎮廟記事石碑一座。西側有碑首、碑座各一,原來此碑為一無字碑。相傳,清光緒十八年,奉軍統領高州鎮總兵左寶貴帶兵出征高麗路經北鎮廟,發現北鎮廟坍塌滲漏嚴重,于是就對山神許愿,如能得勝歸來,定為山神重修廟宇,再塑金身。果然,左寶貴得勝而歸,于是就上書朝廷,說明了北鎮醫巫閭山之神如何靈驗及山神廟的破損情況。皇帝很高興,命工兵管帶馬小昌帶500工兵,重修北鎮廟。馬小昌開始還能盡職盡責,后期起了貪念,把原來的大殿七間改為五間,山門五間改成三間以中飽私囊,并準備為自已樹碑立傳,碑做完后還沒刻上字就被朝廷發現,在山門外斬首示眾。因而這塊無字碑卻記下了他貪贓枉法的史實。可惜,這塊無字碑的碑身在修北鎮萬紫山革命烈士紀念塔時,因塔后身缺少一塊題詞石碑,某位名人說:“北鎮廟有塊碑,上面一個字也沒有,正好用上。于是這塊碑就被用在紀念塔上了。走出神馬殿,東西兩側為鐘、鼓二樓,東為鐘樓、西為鼓樓,稱“晨鐘暮鼓,即早晨敲鐘,晚上擊鼓。皇帝若來祭祀時則鐘鼓齊鳴。現鐘樓上懸掛有鐵鐘一口,為光緒16年(公元1890年)所鑄。廟內共有元、明、清各種祭祀,重修紀事,游山詩碑56甬,其中元代碑11甬,明碑15甬,清碑30甬,可稱之為一個專題性的碑林,因此老百姓又稱北鎮廟為“碑子廟,這些碑具有很高的研究價值和藝術價值。御香殿西側有一御碑,為元代大德二年“圣詔之碑。碑文:上元眷命皇帝圣旨,五代以降九州皆有鎮山,所以阜民生安地德也,五岳四瀆先朝已嘗加封,唯五鎮之祀未舉。殆非敬恭神明之義,其加:東鎮沂山為元德東安王、南鎮會稽山為昭德順應王;西鎮吳山為成德永靖王;北鎮醫巫閭山為貞德廣寧王;中鎮霍山為崇德應靈王。仍敕有司,歲時與岳瀆同祀,著為定式,茲詔示想宜知。大德二年二月。據考,東鎮沂山位于山東省中部臨朐縣境內;南鎮會稽山位于浙江省中部紹興縣境內;西鎮吳山位于陜西省寶雞市陳倉區西南;中鎮霍山位于山西省霍州市,洪洞之間,其余東、西、南、中鎮的鎮山廟都已不復存在,唯有北鎮廟仍雄姿猶存,氣勢雄偉壯觀,這是我們祖先給我們留下的寶貴遺產。這一完美的古建筑群,充分體現了古代勞動人民的高超技藝,是不可多得的藝術精華。這些碑都由碑首、碑身、碑座組成,老百姓都叫王八馱石碑。其實不然,碑座的名字叫“
關鍵字: 臨朐縣 會稽山 醫巫閭山 古建筑 紀念塔 老百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