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長城
趙長城從河北宣化開始,經山西北部,西北折入陰山,一直延伸到河套狼山山脈的高闕塞。(今石蘭計臺)經包頭段長達130公里,高約5米,下寬約5米左右,站在土筑長城之上眺望,隱約地看到遠處這一線土筑長城從大廟起,東向邊墻壕村,西向昆都侖區,迤邐而去。登上高山,可以清晰地看到婉蜒盤繞,跨山越水的趙長城和長城烽火臺的遺址,這一長城用土夯筑,層次清晰,殘存城基寬約3.5-4米,高出地面1-1.8米。沿長城遺址,可以發現大量戰國時代的陶片等遺物,還可采集到“半兩錢,板瓦、陶罐、四月復碗、銅鏈等標本,這些為今人研究歷史,了解文物,進行古文化教育留下了較為珍貴的實物資料。
戰國時代趙國所筑的長城。趙國是戰國七雄之一。開國君主為趙烈侯(名籍),是晉大夫衰的后代,和魏、韓一起,三家分晉。公元前403年周威烈王承認趙為諸侯。建都晉陽(今山西省太原西南)。前386年遷都邯鄲(今屬河北省)。疆域擁有今山西省中部、陜西省東北角、河北省西南部。戰國時代,各諸侯國之間戰爭連年不斷,加之趙國北方的東胡族勢力逐強大,控制了趙、秦、燕三國邊境地帶。為了保衛邊境的安全,趙國于肅侯在位時代開始修筑長城。據《史記。趙世家》記載,趙肅侯quot;十七年圍魏黃,不克。筑長城quot;。肅侯十七年為公元前333年,是年趙國因對魏、齊兩國聯合互尊為王一事不滿,派軍攻魏,包圍魏北部軍事重鎮(河南內黃西),久攻不下,被迫撤軍。為防御魏、齊兩國的報復,趙在南、北邊境、漳水和滏水之間修筑一道長城。漳水、滏水在今河北、河南省交界之地,從趙敬侯四年到肅侯十七年這五十一年間,趙、魏之間大小戰爭達13次之多,趙敗了九次。這十三次戰爭都發生在漳水北岸,所以趙選擇此處修筑長城,其目的是非常明顯的。這道長城在今河北磁縣、臨漳一帶,至今尚有遺跡可尋。
關鍵字: 烏拉山 內蒙古 呼和浩特 大青山 趙長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