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界壕
金界壕是由壕、墻、馬面、戍堡、關城五部分組成的軍事防御工程。金界壕就地挖土,北面挖壕塹,南邊筑墻,壕寬一般2~4米,重要防御地段10~50米,墻寬2~14米不等,墻高一般5~6米。壕墻內設馬面,類似今天的碉堡,平時為哨所,戰時為堡壘,每隔70~80米設一馬面,兩座馬面以兩箭射程為距離,馬面內可藏兵御敵。比馬面大的為戍堡,戍堡多設在山口、渡口等重要關隘,平均每隔15公里設戍堡一座,戍堡呈方型,每面長50~100米,南面開門,堡內設哨臺、營壘、屯聚兵馬,以備戰時之用,戍堡也是就地挖壕壘土筑成,貢格爾草原有10個戍堡。比戍堡大三四倍的是關城,關城多為重要防御地段的統領之地,也是軍需供給之地,貢格爾草原上有關城兩座,足以見證歷史上軍事地位的重要。公元1234年,大金帝國在南宋和成吉思汗的南北夾擊下,雖有固若金湯的千里壕墻,但在蒙古鐵騎面前頃刻土崩瓦解,金國滅亡。歲月流逝,滄海桑田,有詩《題金長城》贊曰:平疇草野起邊城,北拒雄藩鐵騎兵。壕墻戍堡今猶在,一覽無余塞上風。
經過800多年歷史煙云的洗禮,金界壕仍似長龍巨蟒般橫亙在千里草原之上,蜿蜒于崇山峻嶺之中。如果您登上嘎松山俯視金界壕,它像一條綠色的游龍,浮游于草海之中;如果您舉目遠眺,金界壕在微風碧草中時隱時現,隨波起伏,伸向天地相連的草原深處,隱沒于薄霧白云之中。如今,雖已沒有了金戈鐵馬、箭響弓鳴的戰火硝煙,但這“長龍臥野的景觀卻留給我們許多深思與感嘆!
關鍵字: 萬里長城 內蒙古 女真人 莫力達瓦 金界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