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岔川巖畫
百岔河中下游兩岸連山,山底部多垂直壁立的玄武巖,巖石上鑿刻繪畫了9處48組200余幅巖畫,上自昌義板石房子、河落溝門(原旗扎薩克駐地、康熙皇帝曾駐蹕于此),下至萬合永鄉廣義、大河隆、閣老營子,全長60余公里。河道蜿蜒曲折,兩岸的巖石上,可見一幅幅形象逼真,栩栩如生的巖畫,因此,百岔河兩岸又有“百里畫廊之稱。巖畫是古代先民們刻繪在石頭上的藝術作品,也是他們生產活動、生活場景的記錄。巖畫不是一個民族、一個部落幾個人繪畫的結果,而是幾個民界巖畫寶庫中一顆璀璨的明珠,是遠古巖畫藝術的珍品。百岔川有著源遠流長的歷史和古老燦爛的文化,《辭海》中“百岔山詞條解釋為:“百岔山在河北省北部和內蒙古自治區東南部邊境,蘇克斜魯山、大馬群山、七老圖山交接處,西遼河上游西拉沐淪河源地。史料及巖畫表明全長140公里的百岔河流域,是商先民的搖籃。商族南遷黃河流域后,東胡族居住,并以西拉沐淪河流域為中心,創造了以東胡文化為主體的“夏家店上層文化。百岔河巖畫密集區域的山地上,發現兩處新石器時代的遺址,遺址上有大量的石刀、石斧、石鋤、石鐮、石針等,還有較粗糙的舊石器時代的砍砸器、刮削器等。證明百岔巖畫起源于新石器時代6000多年以前,止于1000多年前的遼代。
關鍵字: 內蒙古 新石器時代 百岔川巖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