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代邊防重鎮 -- 侍朗城
正藍旗的另外一處歷史古跡就是侍郎城,即桓州城。其實,桓州有新舊兩城。舊桓州城在正藍旗政府所在地西南30公里處,而新桓州城在閃電河北岸丘陵南緣,與上都鎮隔河相望。侍郎城是新桓州城。
歷史要回溯到金朝。金朝統治者為了抗擊蒙古騎兵南下,在北部邊境地帶挖掘了壕塹,派重兵屯守,并沿著塹壕防線設置了東北路、西北路、西南路三大招討司。西北路招討司的所在地就設在桓州城。最初的桓州城建在閃電河上游,距離上都鎮約30公里。閃電河就是指灤河上游,又名上都河,發源于河北沽源縣山中。此山在遼代稱炭山,炭山北面為涼陘,是遼代皇帝避暑之地。
閃電河自南向北流,經桓州城折向東流,流至元上都、多倫后又南折流入灤河,它在桓州、元上都、多倫間轉了一個弧形的圈,其兩岸形成了廣闊的沖擊平川,這樣就孕育了遼闊繁華的金蓮川草原。風水寶地自然是人人喜愛,于是這里先后成為遼、金、元幾代皇族活躍的舞臺。金世宗完顏雍曾經多次來這里狩獵和宴請各部族首領等。1185年,隨從金世宗來此的趙秉文賦《金蓮》詩云:
一望金蓮五色中,離宮風月滿云龍;向來菡萏香銷盡,何許薔薇露染濃;秋水明邊羅襪步,夕陽低處紫金容;長陽獵罷回天仗,萬燭煌煌下翠峰。詩中描述了金世宗在金蓮川狩獵情景:朝出夕歸,邊狩獵邊遨游,觀賞金蓮川秀麗的風光。然而,當時西北路招討司駐扎地,也就是舊桓州城,就在皇帝行宮附近,多有不便。為保障皇帝的安全,西北路招討司決定將桓州城北遷15公里,到金界壕附近,這就是今天的侍郎城。
關鍵字: 上都鎮 侍朗城 內蒙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