恐龍足跡化石
中、美聯合考察隊在我市鄂克托旗查布地區發現大量的恐龍足跡,其中包括在我國首次發現的大型蜥腳類恐龍足跡,并且還發現了蜥腳類(食植物恐龍)和獸腳類(食肉恐龍)足跡混合在同一個地點的現象,這在我國也是首次發現。
集中:一個考察點100多個足跡
今年8月中旬,由北京自然博物館、內蒙古博物館、鄂克托旗文物管理站和美國科羅拉多州大學組成的中、美聯合考察隊,對我市鄂克托旗查布地區恐龍足跡進行了野外實地考察。專家認為,這些恐龍足跡化石保存良好、清晰分明、分布廣、數量多、行跡長。發現地點是沙漠中的河流岸邊或河床上,是距今1億3千萬年前白堊紀早期形成的地層。蜥腳類足跡呈圓形,直徑最大的89厘米,最小的30厘米,最多的考察點總共發現了100多個足跡,十分珍貴,很有研究價值。
珍貴:食植物恐龍腳印難尋
為什么蜥腳類恐龍足跡發現顯得如此珍貴呢?因為?按照正常生態情況?食植物的恐龍足跡多于食肉恐龍的足跡。但是?令人奇怪的是?在我國乃至世界各地,三趾型的肉食龍足跡在全部發現的恐龍足跡中占有極大的比例。專家認為,食植物的恐龍生活在水域、沼澤環境中,在周圍不遠的地方就可以獲得充足的食物,不必行走很遠的路,而踩在植物繁茂的地帶也很難留下足跡,因此足跡留下來形成化石的就極為稀少。而食肉的恐龍必須四處尋找追捕食植物的恐龍,有時食植物的恐龍在追擊中逃入水中,而食肉的恐龍仍然在岸邊不斷徘徊,所以留下來大量的足跡。
關鍵字: 內蒙古 恐龍足跡化石 鄂克托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