綿延千里 -- 金界壕
金界壕,金史上稱之為“界壕邊堡,其總長度約為7000余公里。它氣勢磅礴,規模巨大,是北方游牧先民留給人們最重要的文化遺存;它歷經800多年風雨滄桑,成了一個古老民族的象征金人精神的濃縮;它俯伏蛇行于綠毯之上,記錄著血與淚的歷史,承載著陣陣戰火硝煙的氣味。
據史料記載:金大定年間,金朝為防御蒙古入侵,從東北莫力達瓦經索倫、古桓州,沿陰山山脈修筑了綿延千里的金界壕。金界壕以土夯筑而成,土色為灰黑色或黑色。錫林郭勒盟境內有數段遺跡,大體可分為北線、中線和南線。太仆寺旗境內的這條土長城遺跡屬南線,由今河北省康保縣進入太仆寺旗,并經過正蘭旗和多倫縣。太仆寺旗境內現存的金界壕遺跡,平均寬2米,高1米左右,當地蒙古人稱為“成吉思汗墻,漢人稱為“小邊墻。這條金界壕是倉促挖掘的一條復線,因為只用了50天,這也是金代最后挖掘的界壕。
具體說,金界壕是隨著金、元、宋的軍事對峙而產生的。12世紀初期,女真族雄起于中國東北的松花江上游。1215年,該族首領完顏阿骨打建立起金王朝,勢力逐漸擴張,與宋朝聯合推翻了遼王朝。金王朝乘勝南下逐鹿中原,經過多次戰役取得勝利,終于攻進了宋朝京師開封府,宋朝被迫遷都臨安府,這樣形成了宋、金、西夏三足鼎立的局面。正當金王朝野心勃勃攻占中原時,世居在蒙古高原東部的室韋后裔各個部族乘機興起。其中的塔塔兒部實力最強,成為金王朝后方的威脅,金人便在現今大興安嶺以北的草原上挖掘界壕,防御塔塔兒人南進。
關鍵字: 內蒙古 大興安嶺 金界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