達爾扈特是一群神秘的守靈人
成吉思汗的陵園是內蒙古一處極具特色的旅游景點,來成陵旅游觀光,一定要先了解這里獨特的祭祀和守靈文化。
成吉思汗陵的前身叫“成吉思汗八白宮”,在守護成吉思汗八白宮及諸多奉祀之神的鄂爾多斯部當中,有個叫“達爾扈特”的群體。“達爾扈特”這一名稱來自“達爾汗”一詞,“達爾汗”意為“神圣”,“達爾扈特”是“達爾汗”的復數,有“擔負神圣使命者”之意。從成吉思汗八白宮建立開始,鄂爾多斯部中就有部分成員代表各氏族,一直集中在八白宮跟前,從事守護、祭祀、管理、遷移等具體事務,這部分人當時被大蒙古國授予“不服兵役、不納稅賦”的特權,專門看守成吉思汗奉祀之神。后來,這個群體便演化成守靈人——達爾扈特。
成吉思汗陵園
成吉思汗八白宮祭祀及其他風俗,來源于原始薩滿教。薩滿教把九十九天分為左四十四天和右五十五天。信徒們認為,兇猛的赤天為左四十四天的首領,只要供奉它,就會救助人間。信仰薩滿教的蒙古人,相信天及其宇宙、大地和一切自然現象都具有神靈,他們時刻祭祀至高無上的九十九天以及日、月、星、山川河流。同時,他們把成吉思汗看作是受長生天命而降生的圣人,與天共存,并且將他的靈柩、旗徽和遺物作為神物, 就此形成了以信仰成吉思汗為主的獨特的風俗習慣。
這些信徒一直把自己看作是“圣主的衛士”,只要生了兒子,便掛上弓箭在家門口進行祝福,在家門口豎立“黑幕熱”(天馬旗)時,往往豎立兩根桿,右邊象征成吉思汗蘇勒德,而左邊代表著守護成吉思汗的“衛士”。另外,婦女們擠奶,要先向蒼天和圣主獻祭;人們制做新毛氈,也要為成吉思汗祝福;遇到美食佳肴,也總是要說一聲“托圣主的福”,然后才用餐;遇到敬酒時,還要用食指向蒼天和成吉思汗彈祭后才能品嘗;而咳嗽或打噴嚏時也要說聲“請圣主保佑”。此外,賽馬時舉行“萬群之首,千馬之冠”公馬賽時,馬鞍要朝北放置,因為守護者們認為,在北方有成吉思汗和鄂爾多斯人的故土。
敖包祭祀吸引眾人觀看 (圖片來源:周游四方)
在舉行成吉思汗祭奠和敖包祭奠時,由薩滿教圣人主持進行驅邪儀式,儀式上還有宰畜見血的習慣。神物的守護者相信,人去世后靈魂永存,所以常常焚燒美食佳肴祭奠成吉思汗和祖輩。查干蘇魯克大祭中的“嘎日利祭奠”,正是體現了這一習俗。在祭祀中,他們用有著吉祥顏色——白、藍、紅、黃、綠(這五彩也是鄂爾多斯蒙古人天馬旗的顏色,白色和藍色是他們敬重的顏色,黑色則是忌諱色)的五彩綢緞制作成“五彩哈達”,敬獻成吉思汗。
清朝時期,佛教在鄂爾多斯廣泛傳播,于是成吉思汗祭奠中有了些根據佛教內容修改的祭詞祭文。他們每天清晨在天馬旗祭臺上舉行燒香儀式,灑祭鮮奶,念頌《圣主頌》和《蘇勒德頌》,向成吉思汗祈禱。這一時期,鄂爾多斯蒙古人的服飾也受到了滿清的影響——男人平時在腰帶上掛著褡褳、蒙古刀、火鐮等物;女人不解頭戴;而宮帳裝飾中著重的黃色,甚至成了成吉思汗宮帳外套的綢緞用色。
成吉思汗陵“鐵馬金帳”群雕
在過去漫長的歲月中,達爾扈特一直未離開成吉思汗八白宮,但其中也并不是風平浪靜的,如“達爾扈特五百戶”事件。
17世紀30年代,蒙古各萬戶歸順清朝,清朝政府為了加強控制,在蒙古地區實行盟旗制,將成吉思汗奉祀之神又一次全部集中在鄂爾多斯,致使鄂爾多斯的祭祀、管理這些奉祀之神的工作越加沉重。而盟旗制后,各旗札薩克具有一定獨立性,都不愿承擔本旗以外的更多義務,有的甚至還說,“成吉思汗是全體蒙古的可汗,而不只是我們的可汗,應該由大家來供奉”。對奉祀之神的管理、祭祀事宜出現推諉現象,成吉思汗八白宮及奉祀之神的管理、祭祀一度受到影響。幸好,這一情況引起內外蒙古十個盟王公的關注,他們共同協商,決定重新組成五百戶達爾扈特,集中居住在大伊金霍洛一帶,延續了成吉思汗八白宮的香火。
盡管歷盡艱難,達爾扈特還是完整地保留了成吉思汗陵寢和神秘的祭祀文化,而且在陵園周圍形成了守陵部落故鄉鄂爾多斯的傳統民族文化。
鄂爾多斯蒙古族,保有豐富的民間口頭文學遺產。達爾扈特以民間口頭文學為基礎,于13世紀形成的成吉思汗八白宮祭祀文獻《金冊》,經過守靈人幾百年相傳,完整地保留至今。《金冊》包括了成吉思汗祭奠祭文、贊頌詞、祝福詞、福份詞、祭歌以及“圣主祭祀律例”、“四時大典公役”、“大公役”等豐富的內容。這些豐富的祭文祭詞,涵蓋了古代蒙古族歷史文化、政治、經濟、軍事、法律、民俗等諸多方面,同時還交融著祭祀文化和民俗文化,成為民間文化之代表性經典著作。
馬奶節上的蒙族姑娘在制作馬奶
在達爾扈特居住的這塊地方,一到夏天就會舉行馬奶節、敖包祭祀、寺廟查瑪(跳神)會和男人三項那達慕等草原盛會;到了冬季則有鄂爾多斯婚禮等活動;到了除夕晚上便祭奠祖先,正月初一清晨則向蒼天敬獻由三百六十五根芯組成的天燈,保留著13世紀以來形成的蒙古汗廷的禮儀形式,繼承了具有宮廷文化特點的迎送和接待賓客、婚禮盛會儀式,構成豐厚的鄂爾多斯民族文化內涵,同時也吸引著海內外萬千游客的蜂擁而至。
關鍵字: 內蒙古 守靈人 成吉思汗陵 鄂爾多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