祭敖包為平安祈福
敖包是蒙古語,意為堆子或鼓包。蒙古民族盛大的祭把活動之一。敖包通常設在高山或丘陵上,用石頭堆成一座圓錐形的實心塔,頂端插著一根長桿,桿頭上系著牲畜毛角和經文布條,四面放著燒柏香的墊石;在敖包旁還插滿樹枝,供有整羊、馬奶酒、黃油和奶酪等等。祭把時,在古代,由薩滿教巫師擊鼓念咒,膜拜祈禱;在近代,由喇嘛焚香點火,頌詞念經。
祭敖包
牧民們都圍繞著敖包,從左向右轉三遭,求神降福。蒙古族牧民沿襲祖先的原始宗教信仰,以為山的高大雄偉,便有通往天堂的道路;高山又是幻想中神靈居住的地方。因而便以祭敖包的形式來表達對高山的崇拜,對神靈的祈禱。
祭敖包: 蒙古族的祭祀,最隆重的是祭敖包。敖包亦作“鄂博”,是土堆子的意思,即用人工堆積起來的石堆、土堆。早先蒙古族以為天地是人類賴以生存的源泉,特別加以崇拜。由于天地神沒有偶像,人們就堆敖包以象征,從而敖包就成了人們的崇拜物。
人們通過祭敖包祈求天地神保佑人間風調雨順,牛羊興旺,國泰民安。祭敖包的時間不固定。蒙古貞地區多在農歷七月十三日。祭祀時,先在敖包上插一樹枝或紙旗,樹枝上掛五顏六色的布條,旗上寫經文。儀式大致有四種:血祭、酒祭、火祭、玉祭。血祭是把宰殺的牛、羊,供在敖包之前祭祀。以為牛、羊是天地所賜,只有用牛、羊祭祀才能報答天地之恩,酒祭是把鮮奶、奶油、奶酒灑在敖包上祭祀。
火祭是在敖包前籠一堆火,將煮熟的牛、羊肉丸子、肉塊投入其中,人們向火叩拜。玉祭是古代人們以最心愛的玉器當供品祭祀。這些祭祀方式,都是表示對天地的虔誠,祈求天地給人們以平安和幸福。
關鍵字: 內蒙古 平安 敖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