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城雄景關不住清水河明代長城風景區
從清水河縣城出發,沿順暢的公路,行程約一小時,便到達了北堡鄉口子上村明長城腳下。連綿的群山高坡溝壑縱橫,山脊上蜿蜒起伏的長城墩臺相連,一座座單獨的、成片的窯洞民居依坡散落,特有的自然環境和歷史文脈,孕育了明長城風景區獨特的人文風貌。
清水河明代長城
1804米的丫角山長城,只見長城如一條巨龍騰云駕霧,盤旋于崇山峻嶺之間,墩臺林立,烽燧炬列,雄宏迤邐,氣勢磅礴。站于絕頂,春風習習,寒意料峭,黃土連綿,仿佛狼煙滾滾,使人懷古之情頓生。
明長城清水河段于2001年6月15日被國務院批準為第五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清水河境內的明長城遺址,是明代萬里長城的中段,也是我區境內保存明長城最有歷史價值的一段,全長約150公里。長城的基寬和高度均在8米之上,敵樓底寬15-19米,高度在20-22米之間。長城線上,有敵樓、敵臺7000余座,烽火臺5000余墩,6座城堡,5座關口,險關水口、暗道無數。長城沿線,分布著古戲臺寺廟、青龍洞、四公主碑刻等遺址。
長城與黃河交匯處老牛灣,是登長城看黃河勝景的一大景點。登上山巔的望河樓,眺望塞外,黃河從天際滾滾而來,驚心動魄;近看高峽出平湖,漁船點點,聽歌聲陣陣,如詩如畫的景致盡收眼底,超凡脫俗。難怪全國政協委員、國家文物局高級工程師、長城保護專家羅哲文先生,全國政協委員、國家建設部高級建筑師鄭孝燮先生發表在《人民日報》的文章中這樣評價:“清水河境內的明代長城遺址,無論從建筑結構到壯美程度,都可跟八達嶺長城相媲美”。
明長城腳下北堡鄉老牛坡村還因1937年7月成立呼和浩特地區最早的農村黨支部而聞名。在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時期,老牛坡黨支部為革命軍隊輸送青年戰士,發展黨員,并發動群眾做軍鞋、送軍糧、抬擔架、傳情報,積極支援戰爭前線,留下許多令后人景仰的可歌可泣的革命故事。1998年呼和浩特市把老牛坡黨支部確定為市級愛國主義教育基地。
長城雄景關不住,引得游客紛沓來。2003年以來,英、德、法、日、意、俄、蒙等國的游客來了,山西、陜西、北京等地的游客也來了,每年約有三、四萬人來此登城觀景,感悟這里深厚的歷史文化底蘊。
關鍵字: 內蒙古風景區 明長城 清水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