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蒙古游記---阿斯哈圖石林
阿斯哈圖”系蒙古語,意為“險峻的巖石”。阿斯哈圖石林位于克什克騰旗巴彥高勒蘇木與天合因鄉的交界處方圓十幾公里的丘陵上。該石林于2005年11月2日在巴黎被聯合國科教文組織認定為世界地質公園。阿斯哈圖石林以其獨特的地貌和成因與桂林石林、新疆雅丹地貌并稱三大奇跡。由于諸多因素,其他的兩個我沒有看到,這次讓我與阿斯哈圖進行了親密接觸。
據說,由于阿斯哈圖山高林密,最早發現阿斯哈圖石林的是幾年前當地的一個牧民。而聽我們單位從小生活在克旗老家的退休老領導告訴我,在他們很小的時候,其實就已經知道并經常見到這些奇怪的石頭了,由于這些石頭長在土山上,所以當地人把阿斯哈圖石林所在的山稱之為“寡婦山”。其實這些農牧民發現了石林又有什么用呢?所以直到1999年才被沿著大興安嶺考察的科學家家發現并予以認定。否則這顆地質界的瑰寶不知道還要被埋沒和沉睡多長時間呢。
我們去的那天正好是中午時分,坐著景區內專門的旅游車沿著彎曲的盤山路上到地質公園最高處,放眼望去,海拔1700米的大興安嶺最高峰黃崗峰就在眼前。石林分布在土質的山丘之上,由片狀花崗巖堆積而成,層次分明,景色十分壯觀,至今在世界范圍內還是首見。
聽導游介紹得知,自第四紀冰河期以來,大興安嶺地區曾發生過多次古冰川作用,當北大山被冰川侵蝕后,發育成刃脊和角峰,成排或單獨分布在脊線上,再經過冰川、寒凍、風化、水蝕后便形成了現在的地貌。所以專家考證得出結論為:阿斯哈圖石林形成和發育過程主要分為冰川作用、寒凍風化作用、風蝕作用和夷平作用4個階段,石林通體為堅硬的花崗巖石,這樣的石林景觀在世界非常典型和稀有。由于近水平裂隙特別發育,在石林側面有保存較多的冰水沖刷形成的懸溝槽,遠看近觀都酷似千層餅。
阿斯哈圖石林矗立在藍天綠草之間,山有山形,峰有峰姿,草有草色,山山各具特征,峰峰景色不同,險秀雄奇,千姿百態,蔚為壯觀。現在開辟的四個景點,分布著現狀各異的石林,并賦予了它許多美好的傳說。栓馬柱盡顯一代天驕成吉思汗的勇猛無敵;九仙女增加了以胖為美的西施、貴妃,以求天人合一;桃園三結義劉關張昂首屹立、傲然千古;書石演繹著書山有路勤為徑的人生真諦……不一而足、惟妙惟肖。
佇立北大山上,舉目遠望,山間那茂密的原始白樺林枝繁葉茂,草地上雜花片片,蝶舞蜂飛。朦朧中,山北遠處那平坦開闊的草原仿佛在大海中浮動。一陣輕風掠過,一片薄云飄來,纏纏繞繞,柔柔雨絲婆娑掩面,猶如置身仙境。山、草、石構成了一幅大自然奇妙的山水畫。置身其中,竟已有些醉意。
美麗的阿斯哈圖,美麗的石林,美麗的白樺樹,美麗的草原……
關鍵字: 內蒙古 石林 阿斯哈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