濟寧市旅游概況
濟寧是中國優秀旅游城市,被譽為“孔孟之鄉,禮儀之邦”。濟寧歷史悠久,文物古跡眾多,是至圣孔子、亞圣孟子、復圣顏子、宗圣曾子、述圣子思子等中國古代五大圣人的出生地。全市共開發旅游景點270余處,其中年接待千人以上景點140余處,重點景區點30余處。有國家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9處、省級49處、市級145處,其中孔廟、孔府、孔林被聯合國列為世界文化遺產,嘉祥武氏祠漢畫像石被譽為中國歷史的“百科全書”。有天下第一奇山嶧山、水滸故事發生地梁山、孔子出生地尼山、鐵道游擊隊故鄉微山湖、石門山、北湖、泉林、古運河等著名風景名勝和論語碑苑、孔子研究院、六藝城、孔子精華苑等著名主題公園。重點開發了圣地之旅、修學之旅、休閑之旅、尚武之旅、吉祥之旅等重點旅游線路。目前全市擁有國際、國內旅行社80家,星級飯店23座,4a級景區1處,3a級景區2處,旅游集團4家。
市中區轄4個鎮、4個街道辦事處,58個行政村,總面積39平方公里,全區耕地面積0.046萬公頃, 人均耕地0.0014公頃。1995年全區國內生產總值21億元,比上年增長2 6.8%。其中第二產業增加值完成11.7億元,第三產業增加值完成9.2億元,分別比上年增長24.1%、 32.0%;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總額7億元,增長21.8%;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12.5億元, 增長19.4%;外貿出口收購總值6.5億元,增長62.6%;完成財政收入0.57億元,增長21.9%,上繳支出0.25億元,增長23.7%;城鎮居民生活費收入4000元,比上年增加972元;農民人均純收入2106元,比上年增加338元。1995年底全區總人口為32.99萬, 比上年末增加1.22萬人, 增長3.8%,其中非農業人口30.28萬,農業人口2.67萬,人口出生率10.53‰,自然增長率為6.65‰。
經濟發展呈現良好勢頭。工交系統將工作重點放在企業集團的組建方面,制訂了企業集團發展規劃。先后組建了山東亞龍泵業、山東櫻花五金制品、山東冷霸制冷設備、山東濟寧魯鑫油脂、山東濟寧夢園等5家省級集團公司和一家市級集團公司,6家工業企業集團公司擁有股金3.6億元。 同時,以重點企業、重點產品和重點項目為著力點,實施名牌帶動戰略,強化企業基礎管理,加快企業技術進步,努力擴大銷售,實現了速度效益的同步增長。 1995年,全區重點調度的工業企業完成銷售收入9.1億元,增長51.9%,占全區工業銷售收入的47.1%;實現利潤2810萬元,增長26.2%,占全區工業利潤的48%。重點調度的產品,有19種產品的產量增長在25%以上。重點項目完成投資2620萬元, 有5個項目完工投產。財貿系統以市場網點建設為突破口,上規模、上檔次、拓功能,五大市場、五大網點建設進展順利。全年新建、改建商業網點、專業市場25處。繼續放寬政策,個體私營經濟得到長足發展。1995年上繳稅金1039萬元,占全區財政收入的18%。農村經濟堅持走城市化發展路子,以強鎮、強村、強企業建設為總抓手,邁出了可喜的步伐。1995年有3個鎮、11個村(居) 被濟寧市統計局評定為經濟強鎮(村) ;在全省開展的“十、百、千”活動中,全區獲得了4個市級、4個省級明星村莊稱號,市中區已率先跨入省小康縣區行列。
對外開放對內聯合進一步擴大。 1995年,新辦“三資”企業8家,實際利用外資313萬美元。“三資”企業累計已達70家,實際利用外資850萬元美元,其中正式開工投產的37家,完成銷售收入3.2億元,實現利稅1470萬元,自營出口完成610萬美元。全面實施掛靠型戰略。 1995年,全區掛靠型企業已發展到158家,占全區村以上工業企業總數的47.4%,掛靠領域進一步拓寬,初步形成了跨地區、跨行業的掛靠格局,展示出廣闊的發展前景。
科技、教育、文化等社會事業更加繁榮。1995年,共實施各類科技開發項目26項,其中列入市以上科技開發項目14項。市中區被國家科委正式命名為“全國科技工作先進區”。深入貫徹實施《中國教育改革和發展綱要》,適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教育、教學體制正在形成,辦學規模、辦學條件和教育質量都有新的提高。文化陣地建設進一步加強。著力抓好三級群眾文化網絡建設,努力發展文化產業,強化文化市場管理。1995年,全區通過了省級社會文化先進區驗收。衛生執法水平進一步提高,衛生監督覆蓋率達到100%。 農村初級衛生保健工作達到國家規定標準,通過了省級驗收。計劃生育工作堅持“三為主”方針,加強基層基礎工作,強化城區流動人口計劃生育管理。1995年全區計劃生育工作繼續保持在全省、全市的先進位次。
關鍵字: 企業集團 利用外資 市中區 濟寧市 科技開發 級景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