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會寺
海會寺在陽谷城的東北 50 華里,是清代典型的廟宇與會館相結合的建筑群,是元代禮部尚書曹元用的故址。和古廟舊址。清初此地建有財神廟,康熙四十三年,康熙帝在此廟院內御書立碑,康熙四十八年 ( 巳丑年 ) 有阿城全鎮鹽商及幾家巨商富戶籌資,弘法沙門元衡創建了大雄寶殿。建造時把原有三間財神廟的物料移到前殿,將原財神廟由三間擴建為五間大殿。據大殿的碑文記載,海會寺系眾商崇祀財神之地。自從大佛像泛舟南來,眾商戶將原財神廟遷到誠敬愛慕之所南門以內隆興庵附近,以奉財神,用擴建的大殿,迎請佛像安供。去南募像者乃東阿海會庵僧隆性,因此名曰海會寺。一代禪師元衡,二代瑞然楷,三代成明,民國初期至事變前后主持是秀然、治林、慶余、敬齋、弘章、了塵、'真清。經過數十輩僧侶的努力,至事變前形成了華北著名的古建筑群。成為集寺廟會館于一體的商賈聚集之所。寺院面積 100 余畝,殿字樓閣 168 間,各種佛像 500 尊,常住僧侶 40 余人,耕地多達八百余畝,民國初期耕地仍有 400 余畝,四周居民大都是寺內佃戶。 海會寺內外有兩座戲樓,每年春秋舉行兩次古廟會。外戲樓每年在三月十八舉行,也叫四月會,演戲 8 12 天,直至收麥為止,戲劇雜耍熱鬧非凡。經營商品主要以麥收農具為主,商賈云集生意興隆。里戲樓是秋季慶豐收的九月會,比四月會更加繁榮,在華北各省市頗具影響。天津、濟南、青島、邢臺、石家莊、周村、邯鄲、泰安、濮陽、濟寧、兗州、營口以及山西的商人,從四面八方云集而來。大宗商品有皮革、絲綢、百貨、雜貨、大牲畜、木料、金銀手飾、玉器、玩具、農產品、手工藝晶以及飯菜小吃,貨攤飯棚擺列千余家。此會期間伴有東會館和火神廟的歌舞樓同時上演三臺乃至四臺大戲,竟相賽演,加之雜耍、馬戲的表演使古會更加熱鬧非凡。古會延至“七七事變后,由于日寇入侵,碉堡林立,切斷了與外界通商渠道,致使阿城市場日漸冷落,古會停息。 世紀之交的前夕,魯西大地,再次蕩起改革開發放的春風; 1999 年 11 月經陽谷縣兩委研究決定,將海會寺歸還佛教界,并予以開放為宗教活動場所,在陽谷縣民族宗教局魏茂東局長及山東省佛教協會的大力支持及協調下,仁修法師于 2000 年 1 月入住海會寺,展開了海會寺的修復工作。 在仁修法師的帶領下,佛教界四眾弟子,積極踴躍捐款捐物,在短短一年的時間內,迅速籌集資金六十余萬元,并于當年完成了大雄寶殿的修復工程。重修后的大雄寶殿,金碧輝煌,佛像高聳,梵宇清磬,晨鐘暮鼓,儼然一片清平氣象。“大雄寶殿四個金匾大字,是由已故中國佛教協會會長趙仆初大德親筆題寫的。 大殿中供奉三世如來,分別是“娑婆教主-釋迦牟尼佛;東方琉璃世界一消災延壽藥師佛、西方極樂世界--叫阿彌陀佛。兩旁分別供奉大智文殊師利菩薩、大行普賢菩薩。東西兩壁懸掛十八羅漢壁畫。此供奉形式,是模仿當年釋迦如來靈山一會場景的布置的,使人一進大殿,便如同親臨盛會,以同沐我佛慈霖灌頂之加持。更懸以幢幡,張掛寶蓋,如天人聚會,異彩莊嚴,千佛燈矗立西東,琉璃燈傘撐掛高空,恰似日月照臨,更同佛光普照。卑使見者聞者,生恭敬心,同增福慧。公元 2001 年 4 月 21 日 ( 農歷三月二十八 ) 海會寺舉行了修復后的第一次開光法會,各界嘉賓,與會大德,居士代表一萬余人,光臨盛會。當天早晨七點二十分,佛光涌空,圣境空前,佛光普照時間長達五六個小時,持續不斷,四眾弟子,與會嘉賓,嘖嘖稱奇,嘆為稀有。合院之中,佛號震天,謂為奇觀。開光法會后,海會寺聲名遠播,佛教界八尊造像,各現異彩,殿內“護法龍神彩繪工藝更是獨有特色。天王殿 ( 前殿 ) 供奉“當來下生彌勒尊佛、護法韋馱菩薩及四大天王 ( 東方持國天王,西方廣目天王,南方增長天王,北方多聞天王 ) 造像凜凜威風的護法造像,使善人安、惡人寒。慈顏大度的菩薩,廣接有緣眾生,普生歡喜。一折一攝,充分展現了佛法的包容與威嚴,也使人感受到了學佛的尊貴與莊嚴。總之,今天的海會寺,正在以嶄新的面目,向世人展現著它興隆旺盛的欣欣氣息,未來的海會寺將更加輝煌,愿海會寺佛光普照魯西大地,愿魯西大地更加美好與富饒。
關鍵字: 佛光普照 佛教界 大雄寶殿 財神廟 陽谷縣 阿彌陀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