沂蒙山小調誕生地
白石屋位于沂蒙山區的費縣馬頭崖鄉,分上白石屋、下白石屋兩個自然村。抗日戰爭時期,這一帶曾是山東黨政軍領導機關和后勤機關經常活動、駐扎的地方。抗大一分校、《大眾日報》印刷所都曾長期駐扎在這里,至今遺址猶存。《沂蒙山小調》誕生于抗戰時期的1940年。當年,就在下白石屋村,抗大一分校文工團團員李林、阮若珊借助當地的花鼓調創作了初期的《沂蒙山小調》,后在流傳中經過多次加工修改,成為蜚聲海內外的沂蒙民歌,“沂蒙山區好風光也逐步滲入到人們的心靈中,成為沂蒙大地的主題形象。為紀念小調的誕生,當地政府在村前建了一座紀念亭、立了一座紀念碑,亭前的一塊天然巨石上刻著小調的原作者之一阮若珊女士于1999年8月17日親筆題寫的一行字“深深懷念沂蒙山好地方,寄托了作者對白石屋、對沂蒙山的一腔深情。白石屋是個風光優美的小山村。西、北、南三面環山,形成了一個“簸箕狀的山坳,村子就坐落在北面的山坡上,每個自然村有一、二十戶人家。小村依山傍勢,錯落有致,四面綠樹濃蔭,山石林立,村前小橋流水,山路彎彎,西面是海拔1000多米的天然屏障“望海樓,極為隱蔽和幽靜。當年,在這種隱蔽而幽靜的環境中,年輕的抗大文工團團員創作了曠世絕唱《沂蒙山小調》;借助這種隱蔽和幽靜,《大眾日報》的地下印刷所源源不斷地向外傳播著黨的指示和抗戰的消息。這里生態環境極好,純凈天然,野氣十足,盛產板栗,經過建國后多年的保護和開發,先后獲得了“中國板栗之鄉、“全國造林綠化百佳鄉的美稱,人民生活也逐步富裕起來。白石屋的旅游價值已經得到旅游專家的充分肯定和各級黨委、政府的高度重視。市里已將其列入蒙山旅游開發總體規劃,縣鄉積極組織力量,修通了從塔山森林公園到白石屋的旅游路,使白石屋與被旅游專家譽為“天下一絕的沂蒙石林、指動石,風光優美的塔山森林公園、望海樓,還有記載著山東抗戰史上最為悲壯一幕的大青山突圍戰紀念地等連成了一條融奇特景觀、生態旅游、革命傳統教育旅游于一體的旅游線。
關鍵字: 印刷所 大眾日報 森林公園 沂蒙山 沂蒙山區 自然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