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父山
梁父山,位于徂徠山東南麓。109國道從山下通過。海拔300米,山勢峭拔險峻。因山巔刻經巨石狀如坐佛,故又稱“映佛山。據史籍記載,上古至秦漢時期歷代帝王君主封泰山必禪梁父,有“地神之稱。因此梁父山在華夏古代文明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史記bull;封禪書》曰:“封泰山禪梁父者有七十二家。秦始皇于二十八年,漢武帝于西漢元封元年、光武帝劉秀于建武三十二年,均登封泰山又降禪梁父。孔子登梁父,作《邱陵歌》喻推行仁道的艱難。東漢張衡以《梁父吟》喻仕途險惡,諸葛圭曾任梁父尉,諸葛亮隨父宦游,好為《梁父吟》。臺灣著名作家白先勇創作小說也借用《梁父吟》這一佳題為篇名。因此,梁父山有著濃厚的文化和宗教色彩,為一座歷史名山。[北齊刻經]刻于北齊武平元年(570年),由北齊梁父縣令王子椿所刻。大般若經石高1.8米,寬2.4米,正面刻經文,《般若波羅密經》刻石在梁父山巔,刻石高約8米,寬5米,狀如巨佛端坐。梁父山刻經筆法古樸,筆劃俊厚,氣韻高逸,為歷代書法家所推崇。與泰山經石峪、鄒縣鐵山、汶上水牛洞齊名,為山東北朝四大刻經之一,其書法藝術飲譽海內外。柳下惠墓孟子將柳下惠與孔子并提稱“圣之和者也故又稱“和圣墓,柳下惠為魯國重臣,法不避貴,三次遭罷黜,終不背離魯國。“坐懷不亂的故事更是有口皆碑。“和圣墓歷代多有有識之士修茸之舉,1992年臺灣中國統一聯盟主席毛鑄倫先生捐資將“和圣墓修茸一新。建有石坊一座,石碑亭二座。與和圣墓隔柴汶河相望,有和圣故里,柳下祠堂遺址,柳下書堂碑刻。今西柳群眾投資百萬元恢復了和圣祠,以緬懷這位先賢。隱仙觀在溪東岸坐北面南依山勢疊筑而就。前為“玉皇閣分上下兩層,單檐硬山前廊式結構,下有石砌門,額題“金闕宮,門前有千年銀杏雙挺。后為三清殿,西側前有呂祖殿,后為“六逸堂。匾額“筱洞天。觀內有清康熙五十三年趙國麟撰書《徂徠礤石峪瞻田碑》,乾隆二十四年成城《游徂徠山記碑》及嘉慶十六年蔣大慶《重修樓閣殿宇碑》等碑碣。溪內又有“徂徠第一、“竹溪、“湍激、“玄甫、“仙閭靈府、“壁立千仞等題刻。隱仙觀東側嶺北為“煉丹石屋,有天然石洞、石門、石床、石枕、石鼎、石灶等,傳為于元虛煉丹處。趙國麟題“煉丹爐。光華寺該寺始建于后魏至隋而有光化寺之名。北宋楨
關鍵字: 三清殿 中國統 坐懷不亂 有口皆碑 有識之士 玉皇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