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村壩
位于東平縣城東南10公里處,彭集鎮南城高村東北百米的清、汶兩水交界處,橫截大汶河,中心坐標35deg;54prime;n,116deg;33prime;e,是我國古代著名的水利工程之一,素有“第二都江堰之譽。初建于明代。當時,明成祖遷都北京,急于發展南北漕運,但濟寧以北的會通河由于水源不足,漕運受限。永樂九年(1411年),工部尚書宗禮采納汶上治水專家白英的建議,破上游的城壩,在此筑壩截斷汶水,遏汶水入小汶河南流,至汶上南旺注入運河,“以濟運道“,成為當時引汶濟運的主要工程,使船只得以暢行無阻。此壩當時為土壩,后經萬歷和清道光、光緒年間的幾次大修加固,形成了今天的規模。該壩東北西南走向,略呈弧形,全長1500米,由三段組成。南段由南向北分為亂石壩、流水壩、玲瓏壩三部分,均為石壩;中段稱太皇堤;最北為三合土壩。三座相連的石壩高度不一,隨著汶水水位的升降,三壩先后漫水或停止漫水,以調節入運的水量。特大洪水到來時,三合土壩自行漫水,泄洪保壩。太皇堤則既能幫助三合壩泄洪,又能正面迎水、保護主壩。戴村壩三位一體,相互配套的水利樞紐工程的建設,是我國水利工程的杰作,也是水利史上的創舉。以上三壩之間均筑有高臺,其中石壩北臺上原建有龍神廟、將軍廟和白公廟,現已無存。大壩氣勢雄偉,像巨蟒,若長龍,橫臥清、汶兩水之間,如銅墻,似鐵壁,把清、汶兩水豁然分開,氣勢磅礴,雄偉壯觀。夏秋之際,白浪翻滾,漫壩而泄,聲若龍吟虎嘯,“戴壩虎嘯為東平新八景之一。
關鍵字: 交界處 大汶河 將軍廟 氣勢磅礴 水利史 龍吟虎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