魯迅公園
魯迅公園在青島匯泉灣的西側,有一片青翠可愛的黑松林,黑松林下是一片紅色的礁石,礁石一直延伸到碧色的海水中,海浪打在礁石上,泛起白色的浪花,像一幅美麗的海濱風景畫。這就是青島的魯迅公園。魯迅公園與匯泉角隔海相望,東北起第一海水浴場,西南止琴嶼路東端,彎曲,狹長,呈一帶狀,占地面積為4萬多平方米。魯迅公園雖說不是一個很大的公園,但它卻以獨特的風格成為青島的一個象征。在20世紀50年代至70年代,許多代表青島的旅游產品上都印有魯迅公園的海濱風光。原先,魯迅公園一帶的海濱只是礁石和沙灘,德國人侵占青島后,曾在青島沿海各岬角、坡岸造防風沙的林帶,同時也開始在匯泉灣的西北側栽植黑松。1903年,第一海水浴場建成,各地的歐洲商人常來青島避暑,游泳之后也常在岸邊林中游玩。1914年,日本侵占青島后,曾把這片黑松林地稱“曙濱公園。1930年,青島工務局在萊陽路海邊修建公園,先是整修了一些岸坡,鋪設了部分臺階,后來又建造了3個小涼亭,亭子用料雖不十分考究,但造型卻相當別致,用樹皮做的亭頂很有幾分野趣,以致幾十年之后還有不少人想念那亭子的模樣。在建亭的同時,還修建了3100米長的石基路面和小擋浪壩。公園的標志性建筑是公園西頭門口的牌坊。為建這個牌坊,當時的青島市長胡若愚從北京請來了專業技術人員負責設計和建造,并在牌坊的正面題名“若愚公園,背面題“蓬壺勝覽。“蓬指“蓬萊,“壺指“方壺,都是傳說中神仙居住的地方。前后8個字,把“若愚公園如仙境的美表現出來了。這時,還在公園的中部建了一座民族建筑形式的樓閣,用以陳列海洋生物,并由胡若愚題名“青島水族館。1931年12月,沈鴻烈繼胡若愚之后任青島市長,將“若愚公園改為“海濱公園。1932年1月,青島水族館落成,又在水族館下方建了一處專為水族館魚池更換海水的機器房,機房的入口是一個精巧的圓門,給人以庭院深深之感,由此可見設計者的匠心所在。隨即在水族館的東面又建了一座產業館建筑也是民族風格。從此,在黃昏時候由第一海水浴場向西看,一天晚霞,一海波濤,影影綽綽的林中矗立著兩座“古老的建筑,確是一道很好的風景線。1950年,經青島市各界人民代表會議批準,將“海濱公園改名為“魯迅公園。同時,對公園進行了整修,鋪了水泥路面,增設了木椅石凳,又將原來的木質牌坊底座、立柱改為石質,再集魯迅先生的手跡寫了牌坊正面“魯迅公園4個行書大字。“魯迅公園4字是自右向左讀的,如自左向右讀好似“周公見鬼4字,“文革中有人大做文章,到處追查寫字的人,后來知道是魯迅先生親筆,方才罷休。1966年水族館在公園內建成700平方米的露天海豹池。1989年水族館改名為“南極館。1986年,在公園牌坊內中心花壇處安放了魯迅先生的花崗石雕像,此像為青島的雕塑家張白濤所作。不久,又在公園西南角開修了一條通往小青島的公園的琴嶼路。近些年來,公園里又增添了許多新內容:1991年建了長6米、寬3.5米的小碼頭,1992年又建了長28米、寬約1.3米碼頭,這兩個碼頭可供游人乘船游海使用。1995年增加了吳作人手書魯迅詩的石刻。2001年,為紀念魯迅先生誕辰120周年,海濱風景區管理處投資對魯迅公園進行了大規模改建,除植樹、鋪草和整修園路外,還新建了吶喊臺、魯迅自傳碑和魯迅詩廊。詩廊長75米,高3米,墻面鑲著紅色花崗巖,上面刻有魯迅手書詩歌45首,造型即古樸典雅又具現代氣息,是一處值得稱頌的人文景觀。自此,魯迅公園可以說真正有名有實了。
關鍵字: 大做文章 小青島 新內容 水族館 花崗石 魯迅公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