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象山
在青島市區諸多山頭公園之中,唯獨“穹臺窺象;曾被列為青島十景之中。穹臺,即指坐落在觀象山巔的中國科學院紫金山天文臺青島觀象臺。 青島觀象臺,是中國現代天文事業的發祥地之一,1898年由德人所創,先在館陶路,1905年遷至水道山上,開展天文、氣象、地磁、地震等觀測及研究工作。原水道山亦由此更名為“觀象山亦稱“測候山。 1914年至1922年被日軍占領,1924年由我國著名氣象學家蔣丙然、天文學家高平子等代表中國政府正式接管。蔣、高二人分別擔任臺長和天文磁力科長職務,從此開始了卓有成效的開拓性工作,開創了中國近代的天文事業,使青島觀象臺與上海徐家匯觀象臺、香港觀象臺并稱“遠東三大觀象臺。 1924年,青島觀象臺開展了我國自己的時間服務工作。1925年,高平子利用德人留下的16厘米天文望遠鏡對太陽黑子進行觀測與研究,為我國積累了時間最早、延續時間最長的現代太陽黑子資料。 1926年,青島觀象臺作為我國唯一代表應邀參加了第一屆萬國經度測量工作,由高平子主持,于1926年10月2日至10月30日對觀象山東部山巔觀測點進行了經度測量。測量結果,成績優良,得到國際經度測量委員會主席的專函稱贊。1933年10月1日至11月30日,青島觀象臺再度應邀參加了第二屆萬國經度測量工作。這是我國天文界參加的最早的兩項國際聯測活動,均以優異的成績為我國贏得了榮譽。為此,中國天文學會和青島市政府于1987年在觀象山頂合立了一尊“萬國經度測量紀念碑以示紀念。1928年又成立海洋科,我國的海洋科研工作由此起步,青島水族館即為海洋科所屬的實驗室。 30年代是青島觀象臺發展的輝煌時期。1931年我國自行設計建造的高14米、直徑7.8米的穹頂天文觀測室在觀象山頂落成。1932年我國引進的第一架直徑32厘米天文望遠鏡投入使用,它標志著我國天文事業從此步入現代化的行列。 1937年抗日戰爭爆發,青島再度被日軍占領,觀測工作受到極大影響。直到抗戰勝利,各項工作才相繼恢復。1949年青島解放,觀象臺由中國人民解放軍海軍接管。1957年,天文、地磁、地震三部分移交中國科學院。一年后,地磁、地震兩部遷至北京,天文部仍留在觀象山上,今稱中國科學院紫金山天文臺青島觀象臺。氣象部分仍為海軍管轄,定名為中國人民解放軍海軍北海艦隊司令部氣象區臺;。 至今氣象臺與觀象臺分列于觀象山巔的東西兩側。改革開放以來,青島觀象臺面貌一新,在80年代未對哈雷慧星的觀測與研究中,摘取了中國科學院1989年自然科學一等獎的桂冠。目前觀象臺除開展科研工作外,還積極開展科普旅游活動,為游人賞月、觀星、觀看太陽活動和九大行星等天體提供良好的服務,使游人真正體會到了穹臺窺象的意境。 觀象山海拔79米,山勢和緩,頂部平坦,花木蔥寵,環境非常幽美,據記載,觀象山30年代初就已為辟公園。解放后進一步植樹綠化,栽花種草,鋪設石砌路徑和石桌石椅、涼亭、花廊等。山頂處還有中國人民解放軍總參測繪局于50年代所建的全國水準原點,全國各地的海拔高度皆由此點起算。80年代中期,觀象山公園被規劃為開展天文氣象科普教育和登高游覽的活動場所。 游覽時間:最短30分鐘
關鍵字: 中國人民解放軍海軍 中國科學院 天文望遠鏡 科研工作 紫金山天文臺 觀象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