俯察仰觀千佛山
濟南坐落于泰山之陰,古濟水南岸。這里山水俱佳,要山有千佛山,要水有趵突泉等七十二名泉。在濟南諸多名山佳秀中,無論從文化積淀角度,還是從自然景色來看,千佛山二者兼備,僅次于五岳之尊泰山,與大明湖、趵突泉并稱濟南三勝。千佛山覽勝 千佛山古木參天,松柏滿谷,臨風挺秀。劉鶚《老殘游記》曾描述說:“到了鐵公祠前,朝南一望,只見對面千佛山上,梵宇僧樓,與那蒼松翠柏,高下相間,紅的火紅,白的雪白,青的靛青,綠的碧綠,更有那一株半株的丹楓夾在里面,仿佛宋人趙千里的一幅大畫,做了一架數十里長的屏風。” 這道屏風蒼秀涵幽、秀色可餐。如果站在濼源大街的高層建筑上南望千佛山,千佛山又好似一盆巨大的盆景,生機盎然。據統計,千佛山綠地率達90%以上,綠化覆蓋率達95%以上。 山上名勝眾多。興國禪寺居千佛山山腰,寺內有大雄寶殿、觀音堂、彌勒殿、鐘鼓樓、對華亭等建筑。寺院南側千佛崖造像,鐫刻于隋開皇年間,雕工精致,栩栩如生。山崖之上,由西向東,依次有龍泉洞、極樂洞、黔婁洞、呂祖洞。歷山院與興國禪寺緊相毗鄰,是儒、道、佛三教合一的大雜院,內有舜帝廟、文昌閣、魯班祠、一覽亭等建筑。此外還散落著“唐槐亭”、“齊煙九點”、“云徑禪關”古坊等。 自1981年以來,濟南市總體規劃將燕子山、平頂山、佛慧山、金雞嶺以及山南側的北魏黃石崖石窟造像、佛慧山造像和開元寺遺址、千佛山東麓的辛亥革命烈士陵園劃入千佛山范圍,作為千佛山風景區,總面積達166.1公頃。1995年,山東省政府將千佛山列為全省七大風景區之一。以后又相繼建成桃花園、瀛芳園、梨園、萬佛洞、彌勒勝苑、大舜石圖園、佛山書苑等,至此,這里便成為一個融山林、名勝古跡為一體的規模較大的游覽勝地。千佛山與舜文化 北魏地理學家酈道元《水經注》載:“千佛山,古稱歷山”。相傳,上古虞舜為民時,曾耕田于歷山之下,故又稱舜耕山。 大舜既是中華民族杰出的歷史人物,又代表了一種源遠流長的傳統民族文化,所以有關舜耕歷山的爭論一直沒有停止。歷山在國內有二三十座同名者,山西、河南、湖南以及山東菏澤等地都有歷山,都聲稱是舜耕過的歷山。但是舜既是“東夷人”,歷山只能在東夷,濟南正是地處東夷之地。舜既是儒家所提倡標榜而知名的,儒家產生于齊魯,儒家心目中的舜的活動范圍就是泰山文化圈中的地域,所以舜首先祭的是岱宗(泰山),而耕在濟南的歷山了。 不管怎樣說,在濟南人的心目中,今日之千佛山,已成為大舜文化最為集中之地,這從千佛山上舜帝廟、三圣殿、舜裔祠、大舜石圖園等與舜有關的名勝就可以看出來。如果站在千佛山頂向四周眺望,其南是舜所祭祀的岱宗,其北就是趵突泉邊的娥皇、女英祠(約創建于2000年前),又有祀堯、舜、禹的三圣宮。泉水流經之護城河,即是北魏時期的娥英河,河水東流,經過舜井街的南端,北為舜井。再越過趵突泉可望到大明湖。大明湖北有曾鞏建筑的北渚亭,令我們聯想起《楚辭·九歌》詠娥皇女英的詩句“帝子降兮北渚”的名句。如果再往東北遠眺,便可以指向城子崖——龍山文化遺址,也令人想起了制陶能手大舜了。濟南的名勝古跡都是在舜文化之中的,另外還有以舜命名的中小學、街道,難怪老濟南有一句話說,“走在濟南,抬頭見舜。”千佛山與佛文化 要問千佛山上有多少佛,恐怕誰也說不清楚,因為自隋朝至今,依山雕刻、雕塑有大大小小的佛2萬多尊。照這幾萬尊佛來說,叫萬佛山也不為過。東晉時,佛教流傳到濟南,歷山成為人們祭祀舜帝的地方。每年在這里舉行“遷祓”儀式,祭以除惡,久而久之,人們將“遷祓”轉音為千佛。又因隋開皇年間(589年)依山崖石壁精雕佛像數尊,又建“千佛寺”,故而得名千佛山。唐貞觀年間,重新修葺寺廟,將“千佛寺”改稱“興國禪寺”。千佛山遂成為香火勝地。 佛教藝術自東漢傳到中國,經勞動人民長期揣摩汲其精華,已形成具有中華民族精神的特殊風格。這些特點,在這里充分體現,代表性名勝有千佛崖、萬佛洞,于此可一瞻北魏、唐、宋各時期的造像風采。 在興國禪寺院內南側的千佛崖,是濟南市較早的造像群,對研究我國隋代佛教頗有價值。崖上,存有隋開皇七年(587年)至開皇十五年(595年)所鐫刻的佛像,共9窟,計130多尊。極樂洞是造像群中的主窟,中間阿彌陀佛盤膝禪坐,高3米,身后飾佛光。右側大勢至菩薩,左側觀世音菩薩侍立,高近3米,開皇十一年(591年)鑿成。其他各窟皆散落在洞外石壁上。 萬佛洞,位于千佛山北麓,集我國四大著名石窟之精華。經過藝術濃縮、重構,塑造了佛祖、菩薩、弟子、天王、力士28888尊,其中最大的臥佛長28米,洞外仿樂山大佛高15米,最小的僅20-30厘米。依次為“莫高集錦”、“龍門精華”、“麥積奇觀”、“云崗薈萃”四部分。 敦煌、龍門、麥積、云崗四大石窟,各以其粗獷雄渾、精美秀麗的不同風采,閃耀著藝術的光輝。人們在這里,不出佛洞便可一覽北魏、唐、宋、元、明、清各時期的造像風采,可謂“由萬千彩雕和壁畫構成一座思接千載、視通萬里的石窟藝術“博物館。” 除了在千佛崖、萬佛洞內觀賞佛像,沿千佛山公園盤山路還可以見到十八羅漢和臥佛一尊。 這十八羅漢,姿態各異,或行、或住、或坐、或臥、或盤、或倒;相貌或老或少,或善或惡,或美或丑,一個個惟妙惟肖,活靈活現,給人一種藝術的享受。 臥佛位于主上盤山路和去萬佛洞路的交界處。這尊臥佛,是佛祖釋迦牟尼的側身臥像,系花崗巖質,長10米,重50噸,東西橫臥,頭朝東,面向北,右手托于頭下,身穿通戶大衣,面頰豐滿,兩肩寬闊,頭上有肉髻螺發,雙耳垂戶,眉目修長,雙眼微睜,胸飾寓意祥瑞的“?”(音萬)字,給人以慈祥的感覺。 千佛山“歡喜彌勒坐佛”位于景區東麓,佛像通體高20米,采用3毫米銅板焊接而成,花崗石質的蓮花寶座高約9米,直徑30米,號稱“江北第一大佛”。“大肚能容容天下難容之事,開口常笑笑世間可笑之人”這副在佛教寺院彌勒殿堂門前經常見到的對聯,可謂婦孺皆知,膾炙人口。濟南坐落于泰山之陰,古濟水南岸。這里山水俱佳,要山有千佛山,要水有趵突泉等七十二名泉。在濟南諸多名山佳秀中,無論從文化積淀角度,還是從自然景色來看,千佛山二者兼備,僅次于五岳之尊泰山,與大明湖、趵突泉并稱濟南三勝。千佛山覽勝 千佛山古木參天,松柏滿谷,臨風挺秀。劉鶚《老殘游記》曾描述說:“到了鐵公祠前,朝南一望,只見對面千佛山上,梵宇僧樓,與那蒼松翠柏,高下相間,紅的火紅,白的雪白,青的靛青,綠的碧綠,更有那一株半株的丹楓夾在里面,仿佛宋人趙千里的一幅大畫,做了一架數十里長的屏風。” 這道屏風蒼秀涵幽、秀色可餐。如果站在濼源大街的高層建筑上南望千佛山,千佛山又好似一盆巨大的盆景,生機盎然。據統計,千佛山綠地率達90%以上,綠化覆蓋率達95%以上。 山上名勝眾多。興國禪寺居千佛山山腰,寺內有大雄寶殿、觀音堂、彌勒殿、鐘鼓樓、對華亭等建筑。寺院南側千佛崖造像,鐫刻于隋開皇年間,雕工精致,栩栩如生。山崖之上,由西向東,依次有龍泉洞、極樂洞、黔婁洞、呂祖洞。歷山院與興國禪寺緊相毗鄰,是儒、道、佛三教合一的大雜院,內有舜帝廟、文昌閣、魯班祠、一覽亭等建筑。此外還散落著“唐槐亭”、“齊煙九點”、“云徑禪關”古坊等。 自1981年以來,濟南市總體規劃將燕子山、平頂山、佛慧山、金雞嶺以及山南側的北魏黃石崖石窟造像、佛慧山造像和開元寺遺址、千佛山東麓的辛亥革命烈士陵園劃入千佛山范圍,作為千佛山風景區,總面積達166.1公頃。1995年,山東省政府將千佛山列為全省七大風景區之一。以后又相繼建成桃花園、瀛芳園、梨園、萬佛洞、彌勒勝苑、大舜石圖園、佛山書苑等,至此,這里便成為一個融山林、名勝古跡為一體的規模較大的游覽勝地。千佛山與舜文化 北魏地理學家酈道元《水經注》載:“千佛山,古稱歷山”。相傳,上古虞舜為民時,曾耕田于歷山之下,故又稱舜耕山。 大舜既是中華民族杰出的歷史人物,又代表了一種源遠流長的傳統民族文化,所以有關舜耕歷山的爭論一直沒有停止。歷山在國內有二三十座同名者,山西、河南、湖南以及山東菏澤等地都有歷山,都聲稱是舜耕過的歷山。但是舜既是“東夷人”,歷山只能在東夷,濟南正是地處東夷之地。舜既是儒家所提倡標榜而知名的,儒家產生于齊魯,儒家心目中的舜的活動范圍就是泰山文化圈中的地域,所以舜首先祭的是岱宗(泰山),而耕在濟南的歷山了。 不管怎樣說,在濟南人的心目中,今日之千佛山,已成為大舜文化最為集中之地,這從千佛山上舜帝廟、三圣殿、舜裔祠、大舜石圖園等與舜有關的名勝就可以看出來。如果站在千佛山頂向四周眺望,其南是舜所祭祀的岱宗,其北就是趵突泉邊的娥皇、女英祠(約創建于2000年前),又有祀堯、舜、禹的三圣宮。泉水流經之護城河,即是北魏時期的娥英河,河水東流,經過舜井街的南端,北為舜井。再越過趵突泉可望到大明湖。大明湖北有曾鞏建筑的北渚亭,令我們聯想起《楚辭·九歌》詠娥皇女英的詩句“帝子降兮北渚”的名句。如果再往東北遠眺,便可以指向城子崖——龍山文化遺址,也令人想起了制陶能手大舜了。濟南的名勝古跡都是在舜文化之中的,另外還有以舜命名的中小學、街道,難怪老濟南有一句話說,“走在濟南,抬頭見舜。”千佛山與佛文化 要問千佛山上有多少佛,恐怕誰也說不清楚,因為自隋朝至今,依山雕刻、雕塑有大大小小的佛2萬多尊。照這幾萬尊佛來說,叫萬佛山也不為過。東晉時,佛教流傳到濟南,歷山成為人們祭祀舜帝的地方。每年在這里舉行“遷祓”儀式,祭以除惡,久而久之,人們將“遷祓”轉音為千佛。又因隋開皇年間(589年)依山崖石壁精雕佛像數尊,又建“千佛寺”,故而得名千佛山。唐貞觀年間,重新修葺寺廟,將“千佛寺”改稱“興國禪寺”。千佛山遂成為香火勝地。 佛教藝術自東漢傳到中國,經勞動人民長期揣摩汲其精華,已形成具有中華民族精神的特殊風格。這些特點,在這里充分體現,代表性名勝有千佛崖、萬佛洞,于此可一瞻北魏、唐、宋各時期的造像風采。 在興國禪寺院內南側的千佛崖,是濟南市較早的造像群,對研究我國隋代佛教頗有價值。崖上,存有隋開皇七年(587年)至開皇十五年(595年)所鐫刻的佛像,共9窟,計130多尊。極樂洞是造像群中的主窟,中間阿彌陀佛盤膝禪坐,高3米,身后飾佛光。右側大勢至菩薩,左側觀世音菩薩侍立,高近3米,開皇十一年(591年)鑿成。其他各窟皆散落在洞外石壁上。 萬佛洞,位于千佛山北麓,集我國四大著名石窟之精華。經過藝術濃縮、重構,塑造了佛祖、菩薩、弟子、天王、力士28888尊,其中最大的臥佛長28米,洞外仿樂山大佛高15米,最小的僅20-30厘米。依次為“莫高集錦”、“龍門精華”、“麥積奇觀”、“云崗薈萃”四部分。 敦煌、龍門、麥積、云崗四大石窟,各以其粗獷雄渾、精美秀麗的不同風采,閃耀著藝術的光輝。人們在這里,不出佛洞便可一覽北魏、唐、宋、元、明、清各時期的造像風采,可謂“由萬千彩雕和壁畫構成一座思接千載、視通萬里的石窟藝術“博物館。” 除了在千佛崖、萬佛洞內觀賞佛像,沿千佛山公園盤山路還可以見到十八羅漢和臥佛一尊。 這十八羅漢,姿態各異,或行、或住、或坐、或臥、或盤、或倒;相貌或老或少,或善或惡,或美或丑,一個個惟妙惟肖,活靈活現,給人一種藝術的享受。 臥佛位于主上盤山路和去萬佛洞路的交界處。這尊臥佛,是佛祖釋迦牟尼的側身臥像,系花崗巖質,長10米,重50噸,東西橫臥,頭朝東,面向北,右手托于頭下,身穿通戶大衣,面頰豐滿,兩肩寬闊,頭上有肉髻螺發,雙耳垂戶,眉目修長,雙眼微睜,胸飾寓意祥瑞的“?”(音萬)字,給人以慈祥的感覺。 千佛山“歡喜彌勒坐佛”位于景區東麓,佛像通體高20米,采用3毫米銅板焊接而成,花崗石質的蓮花寶座高約9米,直徑30米,號稱“江北第一大佛”。“大肚能容容天下難容之事,開口常笑笑世間可笑之人”這副在佛教寺院彌勒殿堂門前經常見到的對聯,可謂婦孺皆知,膾炙人口。千佛山與民俗 “三月三”千佛山廟會。“三月三”廟會由來已久,相傳農歷“三月三”是王母娘娘的生日,這一天,民間的傳統習俗是踏青春游、登山逛廟會。再者,春天萬木復蘇,空氣新鮮,給踏青游春創造了良好條件。 清朝孫兆桂在《濟南竹枝詞》中詩云:“青天開出玉芙蓉,樓閣參差壓遠峰。知道游人愛華麗,佛山也是曉妝濃。”詩后按語說:“千佛山,出南門三里許,秀甲諸山,春時游人甚眾。”可見千佛山踏青盛況。 千佛山廟會一度興盛,但解放后卻因種種原因,漸漸衰敗下去,直至停止舉辦。為了恢復傳統的千佛山廟會,發揚濟南民俗文化,濟南市園林局、濟南市旅游局、千佛山公園于2002年4月13日,共同主辦了千佛山“三月三”民俗文化廟會,力圖使傳統廟會與現代旅游結合起來,再樹千佛山“三月三”廟會的品牌,使之延續下去。
關鍵字: 大明湖 山水 泰山 老殘游記 趵突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