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午海戰:我們紀念什么?
2004年7月25日,中日甲午海戰過去110年后的早上,劉英名和他的母親走進了位于劉公島的甲午戰爭紀念館。他在紀念館的一個角落里,看見了“勿忘國恥”四個字,并把它們念了出來。 “我們紀念甲午海戰,就是為了時刻提醒我們,勿忘國恥。”劉英名對記者說。紀念僅止與此嗎?馮昭奎先生說,不。身為國內知名的日本問題研究專家,馮昭奎告訴《國際先驅導報》記者,中國人并沒有完全從那場戰爭中吸取教訓,有些東西雖然也想到了,但是并沒有努力去做。仍然需要堅持科技為本 同樣是對戰爭的反省和紀念,馮昭奎舉例說,日本國內在反省二戰失敗的原因時,思路非常清晰,認為二戰的失敗就是科技的失敗。從此以后,日本開始在科技上投入巨大力量,世界科技強國的地位已經勿庸置疑。前些時候,日本研究出了世界上運算能力最強的計算機,引得美國的《時代》周刊用了十幾個頁碼予以報道。而中國國內并沒有對此事予以太多的關注。馮昭奎指出,很多人認為甲午海戰失敗的主要原因是政治腐敗,但是,科技實力不濟同樣不可忽視。聯系當前中國的許多先進設備仍然需要進口,我們應當引起相應的重視。他告訴本報記者,中國現在已經成了“世界工廠”,“但真正有多少東西的核心技術是我們自己的?”中國國內對科學技術的作用也有一定的認識,“科技是第一生產力”也早已令人耳熟能詳。但是,更多的是喊口號,熱血沸騰,而日本在科技上的投入已經超過了gdp的3%,中國尚且不到1%。除此以外,在投入程度并不充足,科技水平并不高的情況下,中國科學界的道德建設同樣令人擔憂。中國科學院近日完成名為《我國科學道德與學風問題基本分析和建議》的咨詢報告,抨擊中國科學界存在“抄襲剽竊”“弄虛作假”“盜名欺世”“屈從權力”“學術霸道”“權學交易”“心態浮躁”“科研欺詐”等八宗罪,直指中國科學界“道德淪喪”。而在去年,曾獲得“國家級有突出貢獻中青年專家”“全國高校先進科技工作者”等榮譽的中國工程院院士、南京東南大學校長顧冠群被指剽竊和抄襲國外論文也是轟動一時。一位不愿具名的專家在談到這一問題時認為,學術腐敗、科技屆“道德淪喪”與政治的大環境是息息相關的,因此單純指責科技界和國家不重視科技并不全面。政治上的反省依舊必要 曾經在日本呆過多年的吉林大學國際經濟系主任李曉教授就對本報記者說:“110年前,中日甲午海戰的大背景就是兩個國家同時開始的近代化改革,但是走的路子完全不一樣。中國主張‘中學為體,西學為用’,而日本走的則是全盤西化的道路。最后的結果是日本擊敗了中國。110年后,中國人仍然面臨著這樣的命題,我們也仍然在批判‘全盤西化’,但是一個可以注意到的事實是,日本在成為發達國家后,他的民族文化保護是亞洲國家里做得最好的。”李曉教授說,其實,中國的改革在改革開放后也逐漸開始全面化,剛開始是經濟,現在政治體制改革也在逐步開始,而其中加入wto,參與到整個世界體系中是至關重要的一步。另一位專家也對本報記者指出,中國應該從1894年被日本擊敗的現實中吸取教訓,身為當時世界上名列前茅的北洋艦隊全軍覆沒,一個很重要的原因就是腐敗。而目前官員中存在的一些腐敗問題也應該引起我們足夠的重視,在政治體制上如何更好地使國家得到發展,無論任何時代都是一個必須不斷探討的命題。他認為“當時造成戰爭失敗的一些原因近年來甚至也有一些苗頭,當然程度上沒有那么嚴重”。盡管今非昔比,但是以史為鑒能夠讓中國發展得更好。眾所周知,修建頤和園的款項很多都是從北洋海軍的軍費中挪用的。據統計,這些錢足夠再組建10個北洋海軍。一個突出的事例是,撞沉“致遠艦”的日艦“吉野號”原來就是中國在諾丁漢船廠定購的,但是由于缺乏經費,才被日本所購買。聯系到前段事件的審計風暴,大量的款項被各級政府機關挪用或者截留,這位專家反問記者:“你說這是吸取教訓了嗎?我覺得還是口號比較多,我們并不缺乏紀念日,而是缺乏紀念日背后的反思。”這位專家又舉了一個例子,當時,北洋海軍陷入浴血奮戰之際,南洋海軍卻在一旁看熱鬧。“這反映了一個什么問題?宏觀調控不力,地方割據,各自為戰。而中國今年以來在經濟過熱上的調控雖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是中間也出現了像鐵本事件這樣的不和諧音符,其他諸如三農問題,拆遷問題仍有不少得不到解決,這其中地方保護主義的因素仍然存在。這些其實都是我們要從甲午戰爭中吸取的教訓。”
關鍵字: 劉公島 戰爭 紀念館 記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