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訪東方的文化圣地:孔廟、孔府、孔林
孔廟、孔林、孔府位于中國北部山東省的曲阜市,又被合稱為“三孔”。 “三孔”是包括孔子及其后裔的宗廟,墓地和宅邸在內,總占地面積約3500余畝,擁有近千間建筑的龐大建筑群。 孔廟位于曲阜市南門內,是奉祀孔子的廟宇。曲阜孔廟是祭祀孔子的本廟,是分布在中國、朝鮮、日本、越南、印度尼西亞、新加坡、美國等國家2000多座孔子廟的先河和范本,據稱孔廟始建于公元前478年,最初僅“廟屋三間”,后來經過歷代的不斷興建,發展成為擁有各種建筑100余座,460余間,占地面積約95000平方米的龐大建筑群。孔廟是中國現存規模僅次于故宮的古建筑群,堪稱中國古代大型祠廟建筑的典范。孔林又稱“至圣林”,位于曲阜城北1公里,是孔子及其后裔的家族墓地,前后延續使用了約2500年,共計有孔氏子孫墓十余萬座。孔林占地約2平方公里,林門以長達1266米的神道與北城門相連,神道平直如矢,兩側檜柏夾侍,莊嚴肅穆。進入大林門,高大的圍墻將大林門與二林門之間圍成一個封閉的縱深空間,挺拔的檜柏,夾峙的紅墻間辟出一條狹長的甫道,將人的視線引向高聳的二門城樓。過二林門,古木森森―,芳草如茵,流水潺潺,竟是一片天然野趣,使人精神為之一爽。折而向西,過洙水橋;沿軸線前行,登墓門,穿甬道,過享殿,入墓園,一代偉人長眠在抔土之中。使人倍感親切,低回徘徊,不忍離去。孔林面積200萬平方米,林內墓冢累累,碑碣如林,石儀成群,古木參天。有孔子以來歷代子孫墓葬十余萬座,除漢碑移入孔廟外,地面上還有宋、金、元、明、清、民國等時代墓碑和謁陵題記刻石等4000余塊,保存著宋、明、清各代石人、石馬、石羊、石獅、望柱、供桌和神道坊等石儀近千件。為表彰儒家思想、滿足祭祀需要,還建有門、坊、享殿、碑亭等六十余座明清建筑。孔林埋葬孔子長孫已至第七十六代,旁系子孫已至七十八代,從周至今,全無間斷。延續時間之久,墓葬數量之多,保存之完好,做為一個家族墓地,在世界上是沒有先例的,它是儒家思想在漫長的中國封建社會里所居統治地位的產物。孔林豐富的地上文物,對于研究我國墓葬制度的沿革,對于研究我國古代政治、經濟、文化、風俗、書法、藝術等都具有很高的價值。 孔府又稱“衍圣公府”,位于曲阜東華門大街1號孔廟的東側,是孔子嫡長孫居住的府第。孔府始建于宋金時期(公元12~13世紀),明洪武十年(公元1377年)建府于今址。孔府是典型的封建貴族地主莊園,占地面積約4.9萬平方米,有各類樓房廳堂共480余間。孔府是孔子嫡孫的官署,孔子嫡孫一向以“禮門義路家規矩”相標榜,格守詩禮傳家的祖訓;建筑也受到儒家禮儀的制約,留下儒家宗法制度與倫理觀念的烙印。孔府沿用中國傳統的前堂后寢制度,前堂部分有官衙、東學、西學,供處理公務、會客之用,是對外活動的場所,后寢部分有內宅、花廳、一貫堂、是家族生活的場所。建筑功能分區明確、排列井然有序。建筑群設計遵循禮教與宗法原則,把一系列使用功能不同的建筑物有主次、有次序地進行排列。建筑群中貫軸線,左右對稱,成三路布局。中路為孔氏宗子衍圣公所后,東路一貫堂為次子所居,居中為尊。體現了宗子的尊貴地位和宗子與非宗子等級與地位的差別。中路官衙、內宅界限分明,體現了男女授受不親,內處有別。軸線上。正房與廂房,中門與邊門,體現了主人與下人的尊卑差別。建筑物的名字也打著儒家思想的印記,“一貫堂”、“忠恕堂”、“安懷堂”等既贊揚孔子的忠怨思想和使人安樂的政治理想,又顯示孔子嫡孫努力仿效的決心,“東學”、“西學”,既贊揚孔子創學設教的功績,又表明孔子嫡孫繼承詩禮傳家、好學重教傳統的態度。孔廟、孔林、孔府建筑群凝聚了歷代建筑的精華,極具建筑藝術之美。同時在建筑的布局、規劃和裝飾等方面,也反映出的儒家思想的精髓。它們不僅是名聞天下、內涵豐富的文化類遺產,同時還擁有大量有價值的自然遺產。“三孔”內生長的17000余株古樹名木不僅見證了“三孔”的發展歷史,同時也是研
關鍵字: 占地面積 印度尼西亞 孔府 山東省 建筑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