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天的大明湖
過去文人用“四面荷花三面柳,一城山色半城湖”來形容泉城濟南,這里的“山色”除了城南的千佛山幾座山頭之外,還有城中的“齊煙九點”。我已經寫過濟南的山,今天就專門介紹一下大明湖。我每年都不止一次的去大明湖,陪同客戶參觀的時候,并不是很方便的放下心來去欣賞;再者,遇到不好的天氣,照片質量也不令人滿意。前幾天,濟南大霧彌漫,機場被封閉了許多天。參加完總部的年會后,我要返回廣東。早上起床后,看到天氣異常的晴朗。于是,在去機場之前,我趕到大明湖,圍繞湖邊的小徑走了大半圈。 大明湖占地近七百畝(四十六公頃),大明湖公園的面積是湖的一倍。朱熹有詩:“問渠哪得請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大明湖水質很好的原因就在于它的源頭是活水,城內的珍珠泉、濯纓泉、王府池子等泉水源源不斷的為大明湖補充清水。眾泉匯流的大明湖平均水深四米,最深處達六米。遇上暴雨季節,它北邊的水閘就會打開,把水引入到小清河。所以,大明湖的水位和水溫都保持在一個相對恒定的位置,蛇不見,蛙不鳴;淫雨不漲,久旱不涸是大明湖兩大獨特之處。 大明湖由來悠久,文字記載的歷史就有一千四百多年了,北魏酈道元《水經注·濟水注》中也有明確的解釋。“唐宋八大家”之一的曾鞏有詩曰:“問吾何處避炎蒸,十頃西湖照眼明”。可知當時此處已是消暑游憩之地了。北宋熙寧五年(公元1072年),齊州(今濟南)知州曾鞏在沿湖修建了亭、臺、堤、橋,使之漸成游覽景觀。明代重修城墻,大明湖遂初成今日之形貌。 道教廟宇北極閣高聳于七米臺基之上,建于元至元十七年(公元1280年),廟中供奉道教中的真武大帝等二十三尊神像,并繪有真武大帝傳奇故事和樂伎獻壽圖等壁畫。 明湖寶鼎位于大明湖北門內的北渚臺上。臺為二層石砌方臺,兩層均圍以雕花石欄。寶鼎為雙足圓形鐵鼎,高2.3米,直徑1.5米,重3.5噸,通體金黃,造型古雅。 明湖寶鼎之北,有城墻及城門洞,是在原舊城墻的遺址處復建的。全長約六七十米。仿照舊制,修舊如舊。城墻西側有石砌臺階,可登城墻,城墻之上筑女墻,令人有攻城拔寨,金戈鐵馬之思。 月下亭南北以白石小橋相連,小橋南通湖岸,北通一大廳。大廳坐北朝南,廳之東西,各有耳房一間。廳前有荷池,湖風颯至,竹搖影動,十分清幽。這里原是民國軍隊的指揮部,大廳下面有地道,是軍閥韓復榘修的。1948年解放濟南時,國民黨濟南守軍最高指揮官王耀武就是從這個地道中逃出濟南的。 歷下亭位于明湖水面諸島中最大的島子上,年代久遠,幾多變遷。它挺拔端莊,古樸典雅,紅柱青瓦,八角垂檐,亭內嵌有杜甫的絕句:“海右此亭古,濟南名士多。” 明湖樓建成于1983年,是一座二層仿古建筑。歇山式房頂覆以黑色筒瓦,飛檐出廈。二層檐下懸掛“明湖樓”金字黑底匾額,為藝術大師劉海粟88歲時題寫。明湖樓現為公園飯店,主營魯菜,其特色菜為以大明湖水產為原料的“全魚宴”、鍋塌蒲菜、水晶藕等。游客在盡覽明湖風光后,還可來明湖樓一品“歷下風味”。 園中之園鐵公祠建于清乾隆五十七年(1792年),是為紀念鐵鉉而建的祠堂。鐵鉉(公元1366-1402年),鄧州(今河南鄧縣)人。他深受明太祖朱元璋賞識,任都督府斷事。朱元璋死后,長孫朱允炆登基,任鐵弦為山東參政。燕王朱棣為與侄子爭奪帝王,從北京發兵南下。兵至濟南時,鐵鉉在大明湖南岸誓師抵抗,幾次挫敗燕軍。朱棣久攻不下,只好撤兵。公元1401年,朱棣再次興兵,繞過濟南,攻下南京,自立為明成祖。然后發兵復取濟南,鐵鉉兵敗被俘。朱棣親審鐵鉉,鐵鉉坐在地上大罵朱棣叛逆。朱棣先后割下他的舌頭、耳朵、鼻子,然后投入油鍋,鐵鉉死時年僅37歲。之后,鐵鉉的父母兒子全部被殺,妻子楊氏和兩個女兒被發配。在這場宮闈之爭中,鐵鉉愚忠如此,令人扼腕。然而他守土一方,竭盡職守,剛烈如鐵,又令人敬佩。加之統治階級又提倡忠君報國,所以自明代中葉起,濟南人就開始塑像建祠紀念鐵鉉。

關鍵字:
千佛山 大明湖 天氣 荷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