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家界市旅游概況
張家界生態優良。屬中亞熱帶山原型季風濕潤氣候,四季分明。全市森林覆蓋率達 66.98 %,核心景區為 98 %。市城區空氣質量優良率達 90.1 %,景區為一級。全市飲用水水源水質達標率為 99.6 %, 90 %的地表水水質達到了 11 類標準以上,主要污染物排放量均低于國家控制標準。建立各類自然保護區 8 個,其中國家級 2 個、省級 3 個,有娃娃魚、中國鴿子花等國家一、二級珍稀保護動、植物 81 種,保護小區 23 個,面積 702 平方公里。
張家界資源豐富。有流域面積 10 平方公里、長度 5 公里以上的河流 212 條 3131 公里,水力資源理論蘊藏量 156.9 萬千瓦,可開發量達 104 萬千瓦。有煤、鐵礦石、鎳鉬等礦產 60 多種,已探明儲量和可開發利用的 28 種。物種豐富,木本植物有 110 科 1409 種,脊椎動物有 190 余種。名優特產有張家界椪柑、湘西黃牛、茅巖霉茶、菊花芯柚等。
旅游概況
張家界因旅游建市,是國內重點旅游城市。武陵源風景名勝區擁有世界罕見的石英砂巖峰林峽谷地貌,由中國第一個國家森林公園——張家界國家森林公園和天子山自然保護區、索溪峪自然保護區、楊家界四大景區組成,風景游覽區面積 264.6 平方公里,是中國首批入選的世界自然遺產、世界首批地質公園、國家首批 5a 級旅游景區。“武陵之魂”天門山國家森林公園、“世界罕見的物種基因庫”八大公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道教圣地“南武當”五雷山、“百里畫廊”茅巖河、萬福溫泉等景區也是景色秀美、風光獨特。賀龍故居、湘鄂川黔革命根據地省委舊址是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普光禪寺、玉皇洞石窟群、老院子等 8 處人文古跡是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土家風情園、秀華山館等民族風情景點和魅力湘西等演藝節目,全面展現了土家族、白族、苗族等少數民族傳統習俗和民族文化。全市已建成國家等級旅游區點 12 處,其中 5a 級 1 處, 4a 級 5 處,旅游交通和旅游接待服務設施日趨完善,旅游日接待能力可達 3.62 萬人。
張家界歷史久遠。 20 萬年前就有人類在此居住,創造了燦爛的古文化,留下了許多古老的人文傳說和眾多的古文化遺址,先后出土國家一級文物 41 件、二級文物 173 件、三級文物 1222 件。公元 263 年,吳景帝孫休下令設置天門郡,最初郡治就設在永定城區古城堤。
張家界地靈人杰。先后涌現鎮守臺灣、抗擊外來侵略者的清末名將劉明燈、孫開華,無產階級革命家、軍事家、新中國元帥賀龍,無產階級革命家、人民解放軍高級將領廖漢生、袁任遠、范子瑜,南北大俠杜心武、地質學家田奇雋、“兩彈一星 " 科學家陳能寬等一批時代英才。
建市以來,張家界人打開山門、敞開胸懷,加快發展旅游產業,加快建設旅游基礎設施,大力加強基礎性工作,基本實現了江澤民同志題詞要求“把張家界建設成為國內外知名的旅游勝地”的目標。 2006 年,全市各景區景點共接待國內外游客 1676 萬人次,實現旅游收入 79.38 億元,其中境外游客 127 萬人次,在國內同類旅游城市中處于領先水平。完成地區生產總值 127.54 億元、財政收入 9.26 億元 ( 按可比價計算 ) ,分別是建市之初 (1989 年 ) 的 5.18 和 13.22 倍,年均增長 10.15 %和 16.4 %。三次產業比重由 47 : 18 : 35 調整為 16.4 : 24.2 : 59.4 。農民人均純收入 2388 元、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 8424 元,“十五”以來年均增長 5.52 %和 9.57 %。城、鄉居民恩格爾系數分別為 35.5 %和 51.8 %,呈逐年下降趨勢。全市城鎮化率“十五”以來每年提高 2 個百分點以上,達到了 34.1 %。
建設世界旅游精品是張家界未來發展的戰略目標。堅持科學發展、和諧發展、更好更快發展,建設開放、文明、平安、生態的國際旅游目的地,構建海內外朋友旅游、休閑、投資、創業的樂園,是全體張家界人的神圣使命。
氣候概況
張家界地處北中緯度,屬中亞熱帶山原型季風性濕潤氣候,光熱充足,雨量充沛,無霜期長,嚴寒期短,四季分明,歷年平均日照、氣溫和降水量分別為1440小時、16度和1400毫米左右,歷年平均無霜期在216天至269天之間。這樣的氣候有利于農、林、牧、副、漁業的全面發展。但受地形、地貌等因素的影響,境內氣候復雜多變,干旱洪澇、大風冰雹等自然災害也比較頻繁。
春季(3/5月) 氣溫:5.8℃,11.4℃,16.1℃ 春天妖冶而如笑-灌花、踏青;夏季(5/8月) 氣溫:19.7℃,23.3℃,22.2℃夏天蒼翠而如滴-避暑、漂流;秋季(9/12月)氣溫:17.9℃,13.9℃,8.7℃ 秋天明凈而如洗-賞果、登高;冬季(12/2月)氣溫:3.4℃,0.7℃,1.3℃
關鍵字: 少數民族 張家界 張家界市 無產階級 自然保護區 非物質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