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津風雨橋
龍津風雨橋位于湖南省芷江縣,自明代萬歷十九年(1591年)名僧寬云帶頭捐建建成起,幾經圯毀,多次修復,一直是湘黔公路交通要塞,也是商賈游客往來云集最繁華的地方,史稱“三楚西南第一橋。1999年初,兩津橋再次動工重修,1999年11月7日竣工,總投資606萬元。芷江龍津風雨橋始建于明萬歷十九年(公元1591年),歷經滄桑400余年。在溪河上修建風雨橋是侗族區別于其他民族的一個顯著特征。(氵舞)水河將芷江城劃為東西兩半,滔滔(氵舞)水,終年不斷。以舟為渡的兩岸百姓及商旅行人常常葬身魚腹。明萬歷十九年(1591年),沅州城有個叫寬云的和尚,四方奔走募捐,共募集建橋資金15000兩白銀、糧食11萬石,在此修建了風雨橋,因橋墩與流水形如龍口噴津,故名“龍津風雨橋。但到萬歷三十年(1602年),一場山洪,將龍津風雨橋毀于一旦。 明宗禎六年(1633年),駐沅州的云南都司僉書阮呈麟帶頭捐款,重修龍津風雨橋。沒想到清乾隆四十二年(1777年),一把大火又將龍津風雨橋化為灰燼。此后,復修、水毀、火燒、征戰,一直是這座風雨橋的主旋律。抗戰初期,政府當局將龍津風雨橋上的廊、亭悉數撤除,改造成石墩木面公路橋。芷江機場是盟軍的主要空軍基地,而龍津風雨橋是大西南主要軍需供給線。因此,機場和龍津橋成了日機的主要轟炸目標,最多的一天27架日機輪番轟炸。令人驚奇的是,龍津風雨橋在水災、火災面前顯得脆弱,而在侵略者的炸彈面前則剛強不屈,任憑日機怎樣狂轟濫炸,它卻安然橫臥在(氵舞)水之上。 1998年春,芷江侗族自治縣縣委、縣政府決定復修龍津風雨橋,當地群眾籌資600多萬元,整個施工工程于1999年初全面啟動,當年11月建成。令人意想不到的是,工程如此浩大、藝術如此獨特的仿古建筑,掌墨師竟是芷江縣垅坪鄉李秀清、鄒小龍兩個小學未畢業的農民。56歲的李秀清十幾歲就開始跟隨師傅學藝,做工全憑刻有尺寸的三尺棍。縣委、縣政府不拘一格,大膽用人。幾位無職稱無級別的掌墨師,不僅出色地完成了施工任務,而且比原來預想的做得更加完美。上百號人施工,未傷一人、未損一物,連榫頭都未損壞一個。如今復修的芷江龍津風雨橋,是一座集貿易、旅游觀光、休閑于一體的全國最大的侗族風雨橋,它是歷史古跡和建筑藝術的完美融合,成為華夏大地一道不可多得的人文景觀。
關鍵字: 不拘一格 于一體 仿古建筑 縣政府 旅游觀光 芷江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