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光禪寺
在張家界除絢麗的風光之外,還有一處很值得參觀的人文景觀,這就是很有特色的普光禪寺,它坐落在張家界市區,寺廟建于明永樂十一年(公元1413年),比北京故宮(天安門)早七年,比湖北武當山金殿早三年,比四川峨眉山的仙峰寺與報國寺更是早建一百多年。普光禪寺屬佛門五宗之臨濟宗,原管轄本境80余座佛寺,200余僧侶,常住僧侶達50多人。1919-1943年,曾先后六次在這里舉行龍華大會,湘、鄂、川、黔數省近千名教徒在這里摩頂受戒,故有江南名剎之譽。相傳500多年前,這一帶森林繁茂,古木參天,小地名叫白羊山。早在宋代,道家便在此建高貞觀,但規模很小,不成氣候。到了明代永樂年間的一天,駐永定衛指揮使雍簡在這山坡上看見一群白羊,便騎馬追趕,不料白羊一下鉆入土中,他感到十分奇怪,便命人挖掘,竟挖出了一堆白花花的銀子。他把這件事奏明當時的永樂皇帝,皇帝大悅,敕命就地取材建寺,并賜名普光禪寺。所以這座寺院大門上方的匾額寫著“白羊古剎,后來,一些人借此風水寶地,先后在這一帶建起了嵩梁書院、城隍廟和文廟等古建筑,統稱為白羊古剎。整個建筑采用傳統斗拱和藻井結構,設計精巧、宏偉壯觀,由大山門、二山門、鐘鼓樓、大雄寶殿、羅漢殿、觀音殿、玉皇閣、高貞觀、武廟、牌坊等組成一個龐大的古建筑群,具有宋、元、明、清各朝的建筑風格和特點。同時融佛教文化、道教文化、儒家文化于一體,是我國古代人民超凡智慧的結晶,在建筑和宗教方面都有較高的研究價值。 大山門上方有四個燙金大字“普光禪寺,據說是乾隆皇帝的御筆,左右兩邊耳門上方分別題著“慈云普護、“覺路光明,按佛教的理解是佛法無邊,庇護眾生;慈悲為懷,普渡眾生;一旦覺悟便前途光明。正殿大門上方有趙樸初先生題寫的“大雄寶殿金字巨匾,殿前檐柱上雕有兩條金色盤龍,叱咤風云,栩栩如生。在大殿門扇上刻著許多人物故事,如唐僧取經、鑒真東渡、順治皇帝出家、李自成愛將野佛到天門山修行、懷素寫蕉和釋迦牟尼從出生到成佛的全過程的浮雕,這些是其它寺院不能比擬的。大雄寶殿供奉著三世佛,在大雄寶殿東西墻壁有兩塊水磨石碑,磨制精細,光滑如鏡,每當明月當空,石碑反射月光照影,大殿一片銀輝,故有“月點燈之說。又因設計詭奇,常有清風拂地,一年四季大殿地面吹得干干凈凈,“風掃地由此得名。“月點燈與“風掃地是普光禪寺引人入勝的奇景之一,它體現了古代工匠對光學、建筑學的深刻領悟和科學應用。羅漢殿的建筑有其獨到之處,最大特點是“曲柱彎梁屋不斜。殿堂的立柱、橫梁等43個主要構件全用歪材。斗拱全由木鉚銜接,不用一顆鐵釘,而且牢固非常,天衣無縫,實為建筑中一大奇觀。羅漢殿的上層是“圓音樓,曾經是存放經書的地方。樓中藻井與羅漢殿相通,信徒在殿內焚香燒紙的煙氣裊裊上升,飄散樓上,既防蟲蛀又防潮氣。保護經書真是別出心裁。圓音樓實為羅漢殿向北凸出的一座抱廈,純木結構,其造型精美,結構復雜,與羅漢殿構成兩層重檐歇山頂,正視一頂,斜看則出現三層飛檐。上層瓦面的水匯流到二層山尖,在交接處各設計一個開口木龍頭,龍口置吊珠。雨水排注時,吊珠前后自然彈動,如同真龍戲水,既調節了注水流量,起一定緩沖作用,又避免山尖受到沖洗,其欣賞價值與實用價值兼備,堪稱一絕。《湖南省建筑志》曾把這里的歪材、斗拱、梁柱、駝峰、工藝等作為古代建筑成就的范例進行了介紹;著名古建筑學家陳從周教授稱贊普光禪寺是中國古代第一流的建筑。與佛教寺院相鄰的是道教場所。道教是我國漢民族固有的宗教,尊先秦道家學派創始人李耳為教祖,以《道德經》為主要經典,主要建筑有玉皇閣和高貞觀。玉皇閣建于明朝晚期,清嘉慶十八年(公元1813年)重修。三層重檐歇山頂,高14.6米。下層供奉的是五岳神和道德祖師,上層是玉皇大帝及金童玉女。高貞觀是普光禪寺最早的建筑,建于宋末元初,它的特點是單檐歇山頂,全用大斗拱托梁,枋下墊特大雕花角背,殿內有兩根象征方土方術的全栓;殿后兩根檐柱與柱礎之間承墊了一塊厚約3公分的餅狀木質,它可以散發上升的潮氣,降低木樁直接受潮的系數,沿襲了唐宋建筑的特征,有較高的科學價值。高貞觀屬正一道。道者不必出家,只逢神圣節日,集中到觀禮拜一次,供奉道教崇拜的最高神--三清神,平日里佛門弟子便“一視同神拜敬香火,久而久之,佛門僧眾相沿成習,香火十分旺盛,佛道相安無事,和睦共處,成了一大特色。這里還有兩座牌坊,分別為嘉慶道光年間建造。牌坊上刻著“朱買臣負薪讀書、“李密牛角掛書、“匡衡鑿壁偷光、“車胤囊螢奮讀等我國古代圣賢勤奮攻讀的故事,宣統元年又修了文昌祠,這個道教建筑巧妙地將牌坊空隙作大門,后牌坊空門填石成為道教場所的前墻。在普光寺內還有一座武廟,建于清道光二十三年(公元1814年),又叫關廟,它主要由寢殿、正殿、前殿、佛殿、前門構成。正殿端坐著被稱為“武圣的關公,兩邊站立的是關平和周倉,威武肅穆。四周封火高墻,形成四合院格局。前門內有戲臺,正殿前四合院兩側是鐘樓和鼓樓,按八角攢尖設計,巧妙地附角于墻。乍看像完整的樓,其實只有半邊,設計造型破中見整,虛實結合,十分巧妙。殿外空坪是過去習武、看戲、祭祀的場所。整個普光寺形成了集寺、觀、祠、坊、閣為一體和格局,這在國內實不多見。有人參觀普光寺后即興題寫了一幅對聯:“寺、觀、閣、祠、坊一體,儒、釋、道、文、武合流。這十四個字是對普光寺個性特點的最好總結。
關鍵字: 古建筑 大雄寶殿 張家界 普光寺 玉皇閣 羅漢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