冷水江波月洞
波月洞是一座規模宏大而頗具觀賞與科研價值的石灰巖溶洞。波月洞共分為3層,洞內以迷宮大廳為中心,目前已開發到地下1800余米處游覽,共有大廳27個,景點81處,總面積40000多平方米。波月洞洞穴之長之高之闊、溶巖之奇之怪之美實屬罕見:洞中有洞、廳中有廳,鬼斧神工、步步皆景;1700米溶洞鐘乳叢生,石筍兀立,石柱如林,石幔如幕,懸吊垂掛,姿態萬千,滿目珠璣,美不勝收。走近波月洞洞口,沿數十級石附下到洞里,夏天,有清爽涼氣襲來,立時透徹肌膚,沁人肺腑;冬入洞內,卻是暖流融融,恰似春風撲面,滿身寒氣蕩然無存。 波月洞最令人費解的是鐘乳石的聲色:同一鐘乳石,,一半五光十色、百彩皆具,一半潔白無暇、晶瑩如玉;敲擊石幔石柱石筍,有的悶似木魚、邦邦作響,有的錚錚似鐵,聲若洪鐘,尤以一夫關的響石為最,握拳一擊,鐘聲堂堂,余音繚繞,久久不息,儼然古剎在即。 波月洞最攝人心魄的要算“四大世界溶巖之最了。演武廳頂部網狀石槽之深為之一最。“天花板上的深槽彎彎曲曲、寬窄不一,深淺不同,呈放射性網狀漸開線排列;寬處半米有余,窄處20厘米不到;深處二米開外,淺處半米不足。對于它的形成,翻遍浩如煙海的地質專著誰也說不出個子丑寅卯,成為地質界的難解之謎。 期珍廳的鵝管之長又是世界一最。廳內的鵝管群分布廣、密度大,當中最長的一根鵝管超過一米,令地質學稱奇叫絕,現已送桂林國家巖溶博物館珍藏。“鵝管酷似鵝頸,參差錯落,密密匝匝,直掛天穹,在逆光燈照之下,如同萬千瑪瑙翡翠空管垂吊其間,晶瑩剔透。最讓人琢磨不透的是細如鵝管的石管,中空無堵、壁薄如紙,叫你不能不驚嘆大自然的神奇創造力。 千丘田,也屬世界溶巖一最:層層疊疊梯田拾級而上,丘丘有塍,田田有水,中無凸凹,水平如鏡;那田塍與田原的形成,真叫人難猜測。千丘田面積之廣、田丘之大,世所罕見。燈光下,田里燈影綽綽,如飾彩練。波月洞本為蓬萊仙鏡,而這里又分明呈現出一片田園風光,令人難辨仙境人間。“一夫關中的巨型邊石壩又為天下一絕:彎彎曲曲的大小圓弧連成一堵婉轉逶迤的石壩;壩面差不多呈水平狀態,壩身厚處不過五六厘米,薄處僅一二厘米,而壩高卻二米有余,比南斯拉夫境內甘安齊的溫泉洞中的相似景觀高出一米。難怪法、意大利等國專家贊嘆不已,說如此規模之石壩,世間無雙。波月洞的奇觀形成,始于距今兩千八百萬的新第三紀前后。那時的冷水江高濕多雨為巖溶形成提供了自然條件。在此之前,頻繁的地殼運動,在地表層造就了大量的孔隙和斷層。含二氧化碳的地表水沿巖層孔隙、裂縫向下滲流時不斷溶蝕周圍的巖石,水中含有較多的重碳酸鈣,進入洞穴后,由于濕度、壓力均發生變化,部分二氧化碳溢出,重碳酸鈣分解形成碳酸鈣沉積物,再從洞穴縫隙中滴下,經千百萬年的凝積,成為石簾石幔。隨水滴下來的沉積物堆積為石鐘乳,幻化為千姿百態的石幔石簾與石筍。石幔石簾一年年往下長,石筍一年年往上長,又經千百萬年的積累,上下相連,形成石柱;飄霧中攜帶的碳酸鈣,不斷積附在石筍、石壁、石堆上,形成顆顆“楊梅、串串“葡萄、叢叢“珊瑚和朵朵“海石花;形成中,金屬離子的參與,賦予了它們五光十色的外貌。大自然實是一位神奇的藝術大師,它留給人類一座瑰麗無比的藝術宮殿。波月洞不僅是一座神奇的地下藝術宮殿,而且是一座難得的地下考古博物館。洞內有東方劍齒象牙齒化石、水牛頭骨化石、鵝耳櫟樹葉化石,第四紀河流沖積物與資江兩岸第二級附地相似的砂石與土壤。在波月洞附近的長綃洞內,存有古陶器碎片,對研究古水文、古地貌、古土壤、古生物等古地理環境具有重大的學術價值。波月洞自八十年代開放后,參觀游覽者絡繹不絕。法國、意大利和國內許多溶巖研究專家與學者將之譽為“亞洲第一溶洞,曾引起國內外幾十家報刊爭相報道,轟動世界。中央電視臺《西游記》電視劇組慕名前來,“猴王出世、“三打白骨精“無底洞續集都在洞中拍攝,以后隔三差五有電影、電視劇組進洞拍攝外景,波月洞成為一顆引人注目的旅游和影視“明星。中央和湖南省到過冷水江的領導無一不被波月洞的美景奇觀所拍服,有的贊不絕口,有的欣然題詞,有的填詩賦感,有的撰文憶游。在改革開放中經過十幾年建設的波月洞,洞周方圓幾里的山坡已綠樹成蔭,風景如畫;層林掩映樓堂,山洼坐立巨佛,洞前僧尼頌經,鳥語花香中充滿歡聲笑語,撲朔迷離里頻發贊嘆與驚奇。景區服務設施齊全,是湖南的旅游瑰寶。
關鍵字: 水簾洞 演武廳 白骨精 碳酸鈣 花果山 鐘乳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