赫曦臺
1167年(宋乾道三年),朱熹自閩來訪張,講學岳麓、城南書院,停留二月,常晨起登麓山觀日出。在《云谷山記》文中說:quot;余名岳麓山頂曰赫曦。quot;張筑臺,朱熹題額“赫曦臺quot;。后廢。 1528年(明嘉靖七年),知府孫存復建quot;赫曦亭quot;于原址,又廢。1790年(清乾隆五十年),山長羅典在書院大門前坪建一臺,曰前亭,又名前臺。 1821年(道光元年),山長歐陽厚均發現赫曦臺原碑刻,為存朱子故跡,改前亭名赫曦臺。1868年(同冶七年),巡撫劉昆重修時,臺前更置石柱一對,坪鋪麻石,增建圍墻。 臺為湖南地方戲臺典型形制,前部單檐歇山與后部三間單層弓形硬山結合,青瓦頂,空花琉璃脊,弓形封火山墻,挑檐卷棚,呈凸形平面,前后開敞,可登石級而上。 臺上左右壁上分別有quot;福quot;、quot;壽quot;'二字,各高1.3米,據傳1807年(嘉慶十二年)羅典重赴鹿鳴宴時,有一道士模樣之人來院,言善書能詩,士大見為道士,未予正式接見。不料道人拾一掃帚,蘸黃泥水在右墻一筆揮成一個quot;壽quot;字,不辭而去。字體如龍蛇盤繞,遒勁有力,傳為quot;仙跡quot;。后力求兩壁對稱,羅典在左壁補書了一個quot;福quot;字。 現臺中置雙面屏風一塊,一面繪有修復后之岳席書院平面圖,另一面錄朱熹、張、王守仁、毛澤東之題詩。
關鍵字: 平面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