鳳凰古城的少數民族及節日
鳳凰古城
土家族具有長遠的歷史淵源,鳳凰古城土家族據考證,可能是:廩君蠻巴人后裔。土家族古代分布在湘、鄂、川、黔四省邊界,一直居住在長江、沅水之間,是一個較穩定的民族。作為族稱的“巴人”,曾經是一個多部落的統一體,其祖先一般認為是今鄂西的巴東、建始地區的“南猿人”以及長陽地區的“長陽人”。據司馬遷《史記?五帝本紀》記載,到了漢代,稱巴郡南郡蠻、武陵蠻、婁中蠻、澧水蠻與中沔蠻(屠山蠻)等。三國、兩晉、南北朝時代,稱武溪蠻、西溪蠻、天門蠻、黔陽蠻、建平蠻等。隋代稱“岳左”。宋代稱北江諸蠻。《宋史?蠻夷傳》稱蠻區人為土民、土蠻、土官等。明清兩代稱土夷、土蠻、土家。到了明未清初時期,才出現“土家”與“客家”之漢語稱謂。所謂“土家”,是相對于“客家”而言的,而所謂“客家”,又主要是指漢人而言的。“土家”意為“本地人”,“客家”則意為“外來人”,只有較多的漢人移居到土家地區以后才出現。本來,土家族自稱“畢茲族”,古代巴人也是這樣自稱的,但“畢茲”不等于就是“本地人”。“畢茲”是土家族的自稱,是古代就有的,而“本地人”是后來較多的漢人移居到土家族地區以后才出現的漢語稱謂。
傳統節日
鳳凰古城傳統的節日.五月端午:家家戶戶包粽子,古城各單位大賽龍舟,傾城而出,龍爭虎斗,勝者,鑼鼓震天,鞭炮不絕,敗者,自是不服,相約明年再來。龍舟賽后,自是搶鴨子,大家一齊下水,各顯本領,不逞相讓。
八月中秋合家團聚吃月餅,銀色月光遍撒小城,合家團聚共敘天倫,抬頭望月,月園人也園。
九月重陽登高,秋搞氣爽,此時紫姜上市,吃鴨子最香。過年舞獅、燒龍燈、放鞭炮。過年時,午夜一過,家家戶戶鞭炮轟鳴,要有足足一個小時之久。年初一,各鄉鎮的獅子、龍燈,皆要來縣城拜年、獻藝,各鄉鎮統一一決高下,各自使出看家本領,精彩萬分。
苗族趕集
苗族趕鳳凰苗寨趕集,稱之為趕場。到鳳凰不去趕場不算是真正到過鳳凰,不光各種農貿產品豐富,價格便宜,而且各種難得一見得具有民族特色的產品也時有出現,趕得巧你還可以買到一兩件珍品。并且苗鎮趕集還是苗族少女爭斗艷的場所,一眼望去各種民族盛裝,五顏六色,絢麗多彩。鄉鎮趕集,五天一集,幾乎每天有,不可錯過喲。
廖家橋
逢農歷三、八阿拉營:農歷趕二、七
全縣最大的墟場,附近有著名的黃絲橋古城及新發現的南長城遺址。
吉信
農歷趕五、十
全縣第二大墟場,交通便利,吉鳳公路貫穿全境。
山江
農歷趕三、八
苗族集場臘爾山
農歷趕二、七苗族集場
禾庫
農歷趕一、六苗族集場
臘爾山、禾庫、山江皆是苗族場,不光附近幾個苗寨來此趕集,并且鳳凰、吉首、鳳凰、麻陽、貴州松桃、銅仁、四川秀山的商販也常來此交易。可謂“三省趕一場”,物品之多,價格之便宜,民族手工品的精湛都是所有集場中數一數二的。
關鍵字: 鳳凰古城 回族 土家族 少數民族 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