壺瓶山生態旅游的民族民俗文化
壺瓶山生態旅游區主要是土家族的群居區,當地居民世代在此耕耘勞作,在長期的生息繁衍中形成了獨具特色的生活方式和鄉土風情。至今還保留的傳統文化和風情有:哭嫁、跳喪舞、擺手舞、對山歌、薅草鼓、三棒鼓、月半節、打溜子、九子鞭,還有以吊腳樓為典型代表的民族建筑,這些足可構成一部嶄新的民族風情寶典。這里還有廣東商人盧次倫百余年前在此興辦的秦和合茶業泥沙古街猶在,生意依然興隆。
源遠流長的壺瓶山宗教文化
(1)大勝寨寺廟遺址:1389年始建,1528年僧人黃大勝出資重修,香火甚旺,文化大革命寺廟被毀,淪為荒地,如今天棧依然,古井常在。
(2)云霧山道觀:云霧山是馳名湘鄂的宗教朝觀圣地,幾千年的晨鐘暮鼓聲,搖動了多少代"巴人國"居民和土家族后裔的心旌,使他們虔誠此地頂禮膜拜,創造了云霧道觀的鼎盛和文明,現存的"南天寺",建于清乾隆40年,分為羅漢堂、一天門、二天門、三天門四殿,常住道徒20余人,香客來自邊界9縣市,每年農歷三月初三,九月初九更是熱鬧非凡,上山打教者達數千之多。
浩氣長存的壺瓶山革命遺址
大革命時期,這里曾是老一代無產階級革命家賀龍、王爾琢、肖克、王震、廖漢生、賀錦齋等在此浴血奮戰的地方,賀家臺縣蘇維埃政府舊址尚在,賀錦齋革命烈士紀念塔永遠屹立在人們的心中,每年清明,四周的青少年學生成群結隊來此憑吊,繼承遺志,振我中華。
關鍵字: 傳統文化 旅游區 生態旅游 生活方式 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