郴州行蘇仙嶺日記
到過郴州的莽山,知道郴州是一座歷史文化古城,有許多游覽景點,于是再次策劃,在國慶中秋假期,到郴州一行。 550){this.height=550/this.width*this.height;this.width=550;}"> 10月2日,我們七家人,五臺車,經京珠高速公路,直接的往郴州而去。國慶中秋假期,天氣好,自駕車出行的人多,幸運的是沿途很暢順。到達郴州,我們沿路往蘇仙嶺山下的賓館住宿,旅途辛苦,我們先是在休息。 蘇仙嶺又叫牛脾山,位于郴州市區東側,海拔526米。“山雖不高”,但相傳西漢時期蘇耽成仙的故事就發生在這里,所以稱之為蘇仙嶺,享有“道家天下第十八福地”之稱。然而,蘇仙嶺并不是我們此行的主要目的地,因此,大家都不愿意花那五十多元的門票上山,好在是做過功課,要是在晨早五點作為‘晨運’登山,就只收門票五元。 550){this.height=550/this.width*this.height;this.width=550;}"> 次日清晨,大家悄悄的起床,徒步攀登蘇仙嶺。沿路上山經過“遇仙橋”,據說那是蘇耽遇仙的地方。遇仙橋的對面,是一座古樸的院落,這是因蘇東坡的弟子、“蘇門四學士”之一的秦觀曾經在此居住,并以此為題作詞一首而聲名鵲起的“郴州旅舍”。 蘇仙嶺上的乳仙宮,也就是現在的桃花居。據說是當年徐霞客曾進去避雨,這一段經歷在《徐霞客游記》中有記載。而白鹿洞,也就是神奇的蘇仙誕生地。少年蘇耽同母親一起住在牛脾山的山腳下,生活十分清苦。所謂“窮人的孩子早當家”,蘇耽從小就聰明懂事,每天上山砍柴補貼家用。有一天,在遇仙橋旁邊,他遇見了一位老仙翁,學會了仙術。從此,他治病救人,幫助鄉鄰,終于感動天帝,修道成仙,法號“蘇仙”,人們也就把他誕生和居住的牛脾山改名叫了蘇仙嶺。據說,蘇仙曾經多次幫助椰州老百姓度過瘟疫災害,所以直到今天,郴州當地不少老人們仍然供奉著蘇仙的牌位。 550){this.height=550/this.width*this.height;this.width=550;}"> 離白鹿洞不遠,有湖南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三絕碑。秦觀去世后,蘇軾十分悲痛。將《踏莎行.郴州旅舍》的最后兩句“郴江幸自繞郴山,為誰流下瀟湘去。”寫在自己的扇子上,并且附了“少游已矣,雖萬人可贖?”的跋語。后來,著名書法家米芾把秦觀的詞和蘇軾的跋書寫下來,流傳于世。南宋年間,郴州知軍鄒恭附庸風雅,命人將秦詞、蘇跋和米書一并摹刻在白鹿洞附近的巖壁上,形成502厘米高、46厘米寬的摩崖石碑,世稱“三絕碑”。 550){this.height=550/this.width*this.height;this.width=550;}"> 在蘇仙觀的后面,還有一間“屈將室”。1936年,著名愛國將領張學良、楊虎城發動了震驚中外的“西安事變”,奠定了國共第二次合作的基礎。事變和平解決后,蔣介石背信棄義,將張學良將軍囚禁終身。1938年春,張學良將軍就被囚禁于這間房間里。在這里,少帥寫下了“恨天低,大鵬有翅愁難展”的憂憤名句。他曾經住過的這間廂房窗前的桂花樹上,也留下了將軍拔槍怒射的累累彈痕。解放后,人們將幽禁張學良將軍的廂房開辟為愛國主義教育基地,陳列了大量革命歷史文獻資料,廂房也被稱為“屈將室”,近年新建的亭子則被命名為“少帥亭”。 從蘇仙嶺下來,還不到八點,吃過早餐,我們就驅車到萬華洞參觀。 550){this.height=550/this.width*this.height;this.width=550;}">
關鍵字: 國慶 天氣 賓館住宿 日記 高速公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