貞豐“馬二元帥”府
在貞豐縣城東北角的鳳山腳下,矗立著一座古老的建筑,省級文物保護單位:“馬二元帥府。
馬二元帥真名叫馬仲(又名馬斯俊),盤縣大河鋪人。清咸豐八年(1858年)冬月初八,參加了普安廳大河鋪張凌翔、馬河圖為首的回民起義。起義軍命名為“反清起義軍,軍旗白色,史稱“白旗起義。馬仲就是這支起義軍中最早的著名將領之一。咸豐九年十一月,白旗軍首戰攻下新城(興仁)后,繼向安龍、興義、貞豐三地分兵進擊。馬河圖、馬仲等率領三千起義軍進軍貞豐,貞豐知州葉華春調者相、魯貢、左家屯等地團練率部共6000余眾會集龍場、防堵義軍。義軍只一夜功夫就攻下了龍場,擊斃左家屯團首左金芳和者相團首劉濟民并殲滅數百名團丁;第二天旋即進攻王家屯,馬仲率500白旗軍全殲守敵400余人,占領了王家屯。在與清兵交戰的同時,馬仲派員以“回回扛白旗,聯絡漢、苗、夷的多民族團結的政治主張收附了苗族首領田洪貴田太祥父子的500余苗兵加入了白旗軍;一時間,縣境內漢、苗、布依各族青壯年往投者甚眾,白旗軍軍威大振,士氣大增,浩浩蕩蕩,直逼貞城。貞豐知州率千余清兵出城拒敵,雙方對攻激戰,相持月余。
是年臘月初,白旗軍攻打貞豐,于臘月十四日晚聯絡城中內應張西齋,用土制地雷轟開城門,但因地形不熟,加之守軍李輔廷拼死迎阻,進城后的白旗軍不得已收兵退出暫扎城外,并堅壁清野,圍城三月,致使固守孤城的官兵彈盡糧絕,不得不“以木柴伐薪,殺戰馬,食死尸以充饑;城內守軍人心惶惶,戰斗力銳減。次年三月二十六日深夜,白旗軍從后坡翻墻入城,殺死哨兵,打開城門,大隊人馬殺進城內,官兵抵敵不支,望風逃竄。知州蔣立柄吞金自殺,其全家三十余口于州衙大堂上用黑火藥自焚,悉數燒死。武舉李輔廷亦逃進武廟自刎身亡,其余官員權紳有的自殺,有的出逃,不計一天時間,白旗軍即全部占領貞豐城。白旗軍進駐貞豐后,任馬仲為元帥,改“游擊署為“元帥府,(“馬二元帥府就此得名)。貞豐成為了盤八白旗起義軍的一個重要的軍事基地。白旗軍以貞豐為根據地,東出望謨,南發冊亨,西占興義,北收永寧,整個黔西南八個州縣城鎮皆為義軍所占,鄰近府廳州縣部分城鎮亦相繼被攻。白旗軍勢力迅速發展至十萬之眾。清廷聞之大震,即派貴州巡撫張亮基、總兵羅孝連督發各地官軍迅速抵貞,“限期剿滅叛逆。在這場曠日持久的“圍剿與“反圍剿斗爭中,馬仲率領指揮的白旗軍與官兵進行了殊死的戰斗。固守貞豐十載,擁據盤屬九州,擊斃祝守備,趕走袁知府。貴州巡撫張亮基和總兵羅孝連也因在與白旗軍的戰爭中屢戰屢敗,戰績不佳而被清廷冠以“剿辦不力,坐視賊成,致為賊敗,大挫軍威的罪名獲咎,一個被撤職查辦,一個被革職解京。
同治十年十一月初,馬仲率白旗軍一部攻打興義失敗后,退守貞豐。十一月九日,清軍攻城,早已暗中降敵的起義軍首領楊九安佯敗入城,當晚,清軍聯絡楊九安、田太祥等叛徒于城中放火內應,砍開東門,大隊官軍攻入城中,馬仲率部奮戰,突圍西門,行至教場壩時,遭伏兵和追兵前后夾擊,傷亡慘重。馬仲英勇殺敵,全身受傷,突圍逃生,至死不降。終因寡不敵眾,于郊外十里之外的馬槽龍潭蒙難,死時圓睜雙眼,似示“死不瞑目。
長達十四年之久的“白旗起義雖然最終失敗了,但在貞豐、黔西南乃至整個貴州省的歷史上,“馬二元帥及其領導的白旗軍將士們英勇斗爭的形象,永遠活在人們的心中。
關鍵字: 王家屯 貞豐縣 起義軍 黔西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