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若飛故居
一、景區現狀
1、地理位置
王若飛故居位于安順市內若飛北路中段東側。安順市地處貴州省中偏西南部,是貴州省現有的四個地級城市之一。
2、社會經濟與發展狀況
在市委、市人民政府的正確領導下,堅持在穩定中求發展,以發展促穩定的指導思想,堅持開放促開發,開發促發展。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自力更生,真抓實干,經濟和社會各項事業迅速發展,人民生活水平顯著改善,2004年全市國內生產總值達87.79億元,財政收入完成12.25億元,農民人均純收入達到1655元,城鎮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達到6752元。
3、重要歷史事件和革命遺存
王若飛同志是著名的“四八烈士。早年隨舅父黃齊生留學日本,后轉赴法國勤工儉學,加入“社會主義研究會。1921年與周恩來、趙世炎等組織“旅歐中國少年共產黨,次年轉為中共黨員。1923年赴蘇聯學習,是莫斯科東方
勞動大學的中共黨支部負責人之一。1925年回國后領導工人運動,擔任中共中央秘書長、“五大中央委員、江蘇省委書記、中共駐共產國際代表,參與領導上海工人的三次武裝起義。1931年到歸綏(今呼和浩特),負責開辟陜甘寧綏革命根據地,不幸在包頭被捕,在獄中堅持斗爭6年。1937年出獄后回到延安,任中共中央秘書長、八路軍延安總部副參謀長、“七大中央委員。1945年隨毛澤東、周恩來飛往重慶,同國民黨進行談判,與周恩來代表中國共產黨在《國共代表會談紀要》上簽字。1946年代表中國共產黨到重慶參加政治協商會議,4月8日同秦邦憲、葉挺、鄧發、黃齊生乘飛機返回延安,因飛機失事遇難。
現存部份家具實物及王若飛青少年時期在日本、法國留學時進行革命活動資料,與毛澤東、周恩來等領導人一起工作時的照片、通訊手跡,重慶
談判時所穿衣物,遇難后黨中央和中央領導的悼詞,部份國民黨要員、愛國將領、民主黨派知名人士題詞、挽聯及有關王若飛的書籍,出版物等。
4、主要特色
故居始建于清代,占地1327平方米,為王若飛曾祖父所建,故居臨街,經過道進朝門入四合院,院內鋪以方形石板,有石砌花壇、魚池等,房屋為木結構小青瓦建筑,具有清代民居風格。將紅色旅游與安順地區的生態旅游相結合,對游客形成較大的吸引力。
5、旅游組織和接待情況
故居為中宣部2001年公布的“全國愛國主義教育示范基地。故居自1980年對外開放以來,每年接待國內外游客數3萬多人次,在進行愛國主義和革命傳統教育中發揮了積極作用。
6、現有基礎設施狀況
由于缺乏財力,故居開放以來僅僅對故居作了整修,基礎設施條件仍然較差。
關鍵字: 安順市 故居 王若飛 貴州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