黔明寺
黔明寺位于貴州省貴陽市南明河畔陽明路,是貴陽市重要的佛教活動場所。貴州省佛教協會、貴陽市佛教協會均設于寺內。
黔明寺建于明朝末年。清乾隆三十六年(1771年)重修,顯篤禪師駐錫于此,弘傳禪宗。清末戰亂,住增離散,由士紳舒某代管。舒某私將寺宇改名“舒家祠堂,最終其兩個女兒皈依樓霞寺方丈廣妙,居家修行,在祠堂照料香燈。
黔明寺歷來是貴陽佛教活動重要場所。抗日戰爭時期,高僧太虛法師和禪宗大德虛云路經貴陽,均在寺內講經說法,聽眾踴躍。1943年在寺內開辦過兩期戰時僧尼訓練班。1944年,佛學月刊《海潮音》由上海遷到黔時寺發行,曾出版兩期,后遷回上海。1945年,西藏圣露活佛在黔明寺傳授“密乘教法,受灌頂的有王希仲、雙清、拓魯生等知名人士。1949年初,貴州佛教分會設于黔明寺,向全市僧尼頒發會員證及徽章;又設黔明佛學院在寺內上課,后因經費拮據停辦。
1949年后,黔明寺因年久失修,破敗不堪。“文化大革命中又遭嚴重破壞,佛像被毀,經籍被焚,僧眾離散。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后,宗教政策得到落實。1983年起,省市人民政府拔款近100萬元修復大雄寶殿、大悲閣、藏經樓、客堂、齋堂、僧寮、辦公樓、山門等,佛門四眾弟子樂捐凈資于大雄寶殿內重塑釋迦牟尼坐像,高2.3米,旁立阿難、迦葉;后墻左右分塑普賢、文殊坐像,兩側有十八羅漢像,莊嚴肅穆。殿后大悲閣內,重塑千手觀音像,高2.85米,儀態慈祥,善才、龍女侍立兩旁。閣側建有客堂、僧寮、香廚。新建三層藏經樓,飛檐翹角,雄偉壯麗。藏有《中華大藏經》、《敦煌大藏經》各一部,另有《房山大藏經》及其他佛經千余冊。下層為玉佛殿,供由緬甸請來的玉佛一尊,高約1.5米。米滿足佛教徒宗教生活需要附設法物流通處,寺內廚房供應素菜、茶點,便利游客。寺內常住僧十余人,1992年農歷四月十五日(佛吉祥日),舉行玉佛開光暨方丈宗滿法師升座典禮。
1981年,黔明寺被列為貴陽市首批市級文物保護單位。1983年改為貴州省文物保護單位,同年被國務院宗教事務局列為漢族地區佛教全國重點寺院,對外開放。十余年來,黔明寺接待了美國、英國、德國、奧地利、丹麥、加拿大、廬森堡等國外賓和港、澳、臺同胞數千人,并曾多次為港、澳、臺同胞舉行經懺佛事。
關鍵字: 大雄寶殿 貴州省 貴陽市 黔明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