洞葬奇俗
高坡的苗人把洞葬叫作“把個杜”三個字,據說,“把個”是洞的意思,“杜”則是苗語的鬼,合起來的意思就是“洞里面的鬼”。苗人說,洞葬在高坡“多得很”在一座無名山的頂部,一個40米高、70米寬、縱深百余米的天然溶洞內,存放著不下兩百具棺柩。在洞口光線的照射下,一簇簇灌木的葉子全部呈半透明色,美得炫目,而夾雜其間的卻是陳舊的棺木……生長與死亡,就以這樣的方式和諧共存著。
從貴陽城出發,經花溪、青巖 黔陶至高坡,路程僅48公里,乘車約兩個小時后,已自海拔1000米攀升到1500米。高坡鄉屬高寒山區,最高海拔達到1712.1米,北高南低。北部為高山臺地,高坡之所以得名,大抵由此。境內多屬典型的喀斯特地貌,大小溶洞隨處可見。相傳,高坡苗人從開始實行洞葬至今,已有600多年的歷史。
苗人說,洞葬在高坡“多得很”。據貴州學者楊庭碩先生在1981年的調查,他在高坡發現的洞葬遺址共有8處,而更多的研究者認為,洞葬遺址應該遠遠不止此數,“只是由于年代久遠,加之近年來已不再實行洞葬風俗,因而有些遺址已被人們遺忘罷了。至今保存完整的洞葬有兩處,一處是甲定洞葬,一處是杉坪洞葬。”
甲定洞葬位于甲定村栗木山的半山腰上,這個洞為u字形,上下有兩個洞口,棺柩擺放在為繁樹濃陰所掩的上洞,洞口豁敞,高十余米,寬亦有十余米,縱深約有三四十米,目測可看見上百具棺柩置于“井”字形木架之上,列成五排,棺柩或頭朝外,或頭朝里,其中似乎有其規則。
杉坪洞葬位于正對杉坪村的一處山坳中,洞前有石碑刻于巖石之上,碑額楷書“龍村鎖匙”四字,碑文提及杉坪洞葬并稱其墳塋為自古所遺。不過,這個洞只能看不能進入。洞口堆滿殘破朽爛的棺材,要想進去,卻無路可覓,勉力爬上洞邊,細細察看,一具棺材上寫著“安息于龍宮”幾個毛筆字,落款是“羅氏宗族后代1988年10月1日立”,究竟是安葬時所寫還是后人祭祀時所寫,不得而知。
恢弘的一個洞葬遺址在與高坡鄉毗鄰的龍里縣擺省鄉果里村,位于一座無名山的頂部,洞的規模極大,洞內幾乎有40米高,寬度在70米左右,縱深則有百余米,存放的棺柩不下兩百具,也許因為洞很大,所有的棺柩都沒有疊放。從棺柩間穿行進去,不時見到朽壞的棺木里面還有未風化的骨殖,地上還有一些破碎的瓦罐之類的容器。特別有意思的是,就在洞內,靠近左邊洞壁處,居然有一個不知葬于何時的土墳堆。
穿過一片棺柩,洞內還有一個籃球場大小的空地,回頭一看,透過洞外的光亮,一簇簇灌木的葉子全部呈半透明色,美得炫目,其間夾雜的,正好是陳舊的棺木,生長與死亡,就是以這樣的方式協調共存。
洞,對久居大山之中的苗人而言,其意義非同尋常。每年的農歷正月初四至初九,高坡苗族都要過“跳洞節”,而其中最熱鬧的節目,便是在洞中跳蘆笙舞,高坡的苗民說,在洞中過節,正是為了緬懷祖先過去的生活。有研究者指出,巖洞在當地苗族生活中的意義十分重大,青年男女談情說愛選擇巖洞,苗族的先民甚至居住在巖洞之中,巖洞又是安葬死者的去處……
可以說,“跳洞節”是對本民族傳統的懷念和尊重。隨著時間的推移,巖洞漸漸淡出了高坡苗人的生活,盡管據村民王道友老人說,近年來偶爾還會有村人將棺柩抬入洞中安葬,不過,這畢竟只是個案,更多的苗人實行土葬,舊有的喪葬習俗已經逐步消亡。
高坡苗族從風俗上是相信有鬼的,普遍信鬼不信神。他們日常供祭的是土地,崇拜祖先,不信邪不信神,但是怕鬼。有時候也講神仙,但不十分相信。“鬼是人死之后的靈魂,正常死亡的就不會出來作祟,只有那些死得不‘干凈’的,才會成為邪鬼。” 在高坡苗人看來,凡是因意外事件猝死或暴斃者,就叫作死得不“干凈”,而這樣的死者是不能葬進洞中的。
即使是正常死亡,安葬入洞前,家人也必須請鬼師來“打彌拉”。苗族停喪的時間一般不超過一天一夜,其間最重要的事情是請鬼師給亡人開路,苗語謂之“喀干”,否則亡者到不了祖先住地,不能與祖先同居。“喀干”時,鬼師要歷數死者一生的事跡,然后再指引死者走過三十二段荊棘叢生的路,亡魂方能回到祖先聚居之地。完成了復雜的儀式,亡者才能最終安葬。
關鍵字: 洞葬 苗族 赤水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