祭鼓節
苗族的祭鼓節,舊稱“吃牯臟”,是苗族人民祭祖節日。
這個節日的來歷說法不一,但多數說法是祭祀祖先的大恩大德。
節日一開始是斗牛。每一個苗寨都養一頭膘肥體壯的大水牯牛,這頭牛不從事生產勞動,專門養著比賽用,到比賽的前幾天,要吃嫩草和糯米飯,比賽時還要裝扮起來。
比賽這天,各寨的斗牛都牽到斗牛場上,圍觀的群眾站滿山坡。斗牛時各寨的牛都排好輪次。開始前,由有聲望的寨老把酒灑在斗牛場上。斗牛開始,鐵炮沖天,喊聲震地,鑼鼓齊鳴,鞭炮聲、吆喝聲響成一片。兩頭水牯牛頭頂頭相斗,打得難解難分,節日達到高潮。斗牛酣戰以后,或成平局,或一勝一敗,宣告結束。獲勝的牛屬于苗寨,要給牛披紅戴花,還要“封王”,敲鑼鼓,吹蘆笙,跳起歡樂的舞蹈,為“牛王”凱旋慶賀。
祭祖時要殺牛,由鬼師祭祀,口中念念有詞。祭奠完畢后要吃酒,不管親朋好友,過路看客,都要以酒肉招待,所有的人一醉方休。
關鍵字: 大水 斗牛 生產 苗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