帶著面具的人生之戲:安順地戲
地戲,俗稱“跳神”,是屯堡人獨有的一種頭戴木刻假面的民間戲劇,其由來與屯堡人的生存選擇有關。它是流行于貴州省安順市的地方戲,其產生與明初來自安徽、江蘇、江西、浙江、河南等地的安順屯軍有關。安順地戲主要分布于貴州省安順市西秀區。在全部的300堂地戲中,西秀區單獨就有190多堂。
安順的地戲
安順地戲演出以村寨為單位,演員是地道的農民。一般一個村寨一堂戲,演員二三十人,由“神頭”負責。安順地戲在春節期間演出二十天左右,稱為“跳新春”,是歲終新正的聚戲活動,與逐疫、納吉禮儀一起舉行。地戲演出時,村口或醒目的地方要插一面大紅旗,旗上繡著很大的“帥”字,表示這個村子里今天要演出地戲,也有納吉之意。演出由“開財門”、“掃開場”、“跳神”(演故事)、“掃收場”四部分組成。演出前,要將存放臉子的木箱(柜)從神廟或存放人家里抬出來,舉行莊嚴的開箱儀式。村民還會在建房求財、祈福求子的時候請地戲隊中的“神靈”如關羽、佘太君等去進行“開財門”、“送太子”等活動。
關鍵字: 地方戲 安順地戲 安順市 貴州省 面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