貴州安順天龍屯堡
貴州安順天龍屯堡貴州西部,在巍峨峻峭的大山里,保存著一種距今600多年的地方民俗——屯堡(pu)文化。屯堡民俗源于明朝朱元璋大軍征南之后的調北填南策略,在征服了南邊的前朝梁王之后,朱元璋為了長久的控制西南,在江浙廣募兵士,讓他們攜妻帶子遠徙貴州,居住在各地衛所中,平日亦兵亦民,自己耕作土地。經過600多年的繼承與發展,延續了近20代的屯堡逐漸演變成為了獨特于周圍眾多民族(苗族、侗族等)的一種獨特民俗文化。 天龍屯堡的最早由來天龍屯,據貴陽60多公里,隸屬于平壩縣天龍鎮,是目前貴州最大的一個屯堡。明朝建屯大多選擇在地域隱蔽、易守難攻的山間駐扎,而天龍屯在貴州眾多屯堡中,地理位置相對平坦。天龍屯共有5000余人口,一條人工水渠貫村而過,村莊結構緊湊,共有16條石板巷,遠遠望去,猶如一座堅實的城堡。當我走進貴州有著奇特文化習俗的天龍堡屯古鎮,踏著600年前鋪就的石條子路,看著依然矗立的碉堡和家家戶戶還留著瞭望窗的住宅,欣賞著屯堡婦女至今還穿戴著明朝的服飾,如同進入了時間隧道,重回了遠離我們的明朝。14世紀,朱元璋推翻了元朝統治,建立了大明王朝。但梁王巴匝刺瓦爾密依舊盤踞在西南邊陲。洪武十五年(1382年),朱元璋以潁川侯傅友德為南征將軍,率軍30萬,兵分三路入云貴。在這支隊伍中,有4位南京籍的官兵情同手足,盟誓結為異姓兄弟,并按年齡順序統一改名為張征定、陳征定、沈征定、鄭征定。平亂后,皇帝下令征南大軍就地屯田駐防,四姓兄弟便一齊擇地聚居。這就是天龍屯堡的最早由來。沐浴大明遺風 如今,天龍屯的許多女人還穿著具有明代服飾特征的衣裳:寶藍色的大袖長袍,外圍條深藍色的圍腰,腰間系一條黑色腰帶。她們走在石板砌成的小巷中時,經常讓人恍惚,產生一種時光倒流的錯覺。 穿過高大的石頭寨門,在整齊的石板小路一側,是江南典型的小橋流水人家的畫面——石頭的圍墻,石頭的屋子,石頭的古橋,在石頭叢中綿延向前的小河……屋前屋后的路上,一個個包著白色頭帕、系著圍裙、穿著藍色或白色寬袖對襟長衣的天龍婦女在行走、在說笑、在勞作。天龍鎮的神奇在于這里生活的一群漢族人依然保留著明朝的服飾、風俗和飲食習慣。 他們固執地保留著家鄉的一切,特別是服裝——最純正的明代鳳陽漢裝,那是朱元璋老家漢族婦女的正統裝束。女人們的發型也仍然是明朝的“三頭”,是一種“前發高束形似鳳凰”的發型。年青的已婚婦女包白色頭帕,象征著白頭偕老,而老年婦女則包青色頭帕。她們的鞋也極有講究:布底、鞋幫呈月牙形,鞋尖飾有花鳥圖案。這種地道的大明朝江南漢族女子裝束,曾一度被誤認為是“鳳頭苗”,甚至屯堡人還曾被當作少數民族。雖然如此,屯堡人依然保持著一種“漢族道統”的優越感,不僅不改服飾,而且不與本地人通婚,這又使得屯堡文化得以代代相傳至今。天龍屯堡的街巷不但縱橫交錯,而且非常眾多,十分狹長。在巷子的兩端大多做有圓形的門。原來這門是為了御敵而建的。這樣,每條街巷既能單獨防御又可聯合。進入巷中就如進了迷宮,如果敵人冒然進入,關上巷門,就如關門打狗一般。在巷戰中,高大的碉樓和民居里密布的射擊孔、梭標孔對入侵之敵有致命的威脅。 天龍屯堡的民居很少有獨立的,它們都是戶靠戶地緊挨著。在漂亮的石頭院落里,寬大的條石壘起的院墻被雨水沖刷得有些閃閃發亮。里面的房子并不是一味的粗獷,上面也有許多精美的雕刻,蝙蝠、梅花鹿、麒麟和喜鵲代表著福、祿、壽、喜的寓意。陳姓在提那龍屯堡是一個大姓,而鄭姓在人數上與陳姓差不多,其次就是張姓和沈姓,這四姓人家是天龍屯堡的主體。 地戲,顧名思義就是以平地為舞臺圍場演出的戲劇。它源于明代的軍儺,是由征南大軍帶人黔中的。屯堡人的祖先跳軍儺不是娛人,更多的成分是娛神,用這一種儺儀作為出征的祭典,振奮軍威,恐嚇敵人。江南戲種的絕版 當年曾經用來娛軍的軍儺,后來也演變成獨具特色的地方戲。而這些戲劇幾乎成了江南水鄉文化的絕版,因為即使在現在的江南水鄉,也很難得見到這些珍貴的民間戲種了。 到天龍屯堡,不可不看的就是這里的地戲。地戲,顧名思義就是以平地為舞臺圍場演出的戲劇。它源于明代的軍儺,是由征南大軍帶人黔中的。屯堡人的祖先跳軍儺不是娛人,更多的成分是娛神,用這一種儺儀作為出征的祭典,振奮軍威,恐嚇敵人。天龍屯堡的地戲發展至今已成為了當地人一種休閑娛樂的方式.。開發旅游產業后,天龍屯將屯堡的傳統習俗:羅舞、串佛、花燈發掘出來,組建了表演隊,每天為來游玩的游客表演。天龍屯的羅舞是隨屯堡第一批居民一起來到貴州的,是屯堡文化極具特色一種民俗活動,它演出的劇目多達十余部,《三國演義》《楊家將》讓屯堡人演繹的惟妙惟肖。天龍屯的羅舞班子到過法國巴黎、日本東京表演過,剛剛從上海表演回來的陳洪是天龍屯的羅舞班子的老演員,他說:“天龍屯開發旅游后,
關鍵字: 代代相傳 優越感 本地人 梅花鹿 縱橫交錯 顧名思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