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后一個明代古村—貴州屯堡
今天的貴州,仍然聚居著一支與眾不同的漢族群體———屯堡人。這里的人過著與世隔絕的生活,時至今日依然恪守著其世代傳承的明朝文化和生活習俗,歷經600年的滄桑,形成了今天獨具特色的“屯堡文化”。這是一段關于明朝移民的歷史記憶,一種獨特的漢族文化現象。它既保留了先祖的文化傳統,又在長期的生產勞動中創造了獨特的地域文明。專家稱,屯堡是漢族文化的“活化石”,是世界上最后的明代古村。 明代駐守軍隊形成了古村屯堡明代是云貴歷史上最大規模的移民時代。朱元璋在洪武十四年(1381年)派30萬大軍進攻西南,消滅了元朝殘余勢力,并把軍隊留在云貴地區,又下令將留戍者的父母妻子兒女全部送到戍地。在當地,軍隊的居住地稱為“屯”,移民的居住地稱為“堡”,他們的后裔就叫做“屯堡人”。600年過去了,屯堡民居的建筑、服飾以及娛樂方式等依然沿襲著明代的文化習俗。 600年前明帝國遍布全國的軍屯哨所,早已湮滅無跡,而貴州高原腹地留下的屯堡人和他們的屯堡文化,仍在堅強地證明當年的討伐廝殺。生存在貴州腹地安順的廣袤土地上的大明帝國的遺民,還頑強地保留著祖先留下的生活傳統、服飾習慣、飲食口味甚至語音腔調。 從貴州中部一直向西,向西,就是云南。這是從內地通往這個著名的西南邊陲最為便捷的途徑。 從600年前開拓的古驛道到后世修建的公路、鐵路,都沿著這個方向不斷延伸。 從2000多年前的戰國時代開始,這條入滇通道上不知發生過多少戰爭。為了維系中心腹地與邊塞南國的一統江山,一代又一代的軍人在這里不斷灑下鮮血,無論他們手中拿的是長矛、弓箭還是刺刀、步槍。 1381年,雄心勃勃的大明軍隊逐步把蒙古人的勢力趕出中原、塞上、關外。在大明軍旗引領下,與元朝政府軍征戰無數的30萬軍漢從遙遠的東方迤邐而來,為登基不久的朱元璋拿下夢想已久的云南,剿滅盤踞此地的元梁王把匝瓦爾密。鼎定云南之后,朱元璋害怕無數兵將用流血換來的大局又變成權力的真空。一道圣旨將強大的帝國軍隊留在云貴高原,建立衛所。這個決定改變了數十萬人的命運,來自江南、中原的精銳部隊沿著橫貫高原的咽喉要道次第布防,按照明軍的編制駐扎下來。 今天,在這條通道上行走,我們看不到戰爭的影子。順著黔滇公路從貴陽出發,一路西行,春陽和煦,曾經的血腥廝殺成為實難尋覓的歷史遺跡,湮沒在田園山間。而以衛、所、屯、旗命名的地方隨處可見。這都是當年朱元璋部隊戍守貴州留下的痕跡。 屯堡建筑 從至今仍保存的比較完整的屯堡原始村落來看,村落布局多采用中軸線分割布局和點線分割布局.點線分割布局最具有典型特點,這種布局形式以寨中央空壩為點,向外輻射出縱橫交錯道(線),巷道把民居分割成一片一片(面),構成一個點線面相結合的整體。在狹長深邃的巷兩端做有可供御敵的門:每條巷既能單獨防御又 可互相形成整體防御。進入巷中就如進入了迷宮,如敵人冒然進入,關上巷門,就如關門打狗一般。在原始的村落布局上我們發現,屯堡民居極少有單體民居獨立存 在,它們都是戶靠戶的緊挨著,從寨子中心的“點”向外擴展,仔細觀察就會發現,屯堡民居建筑具獨立, 同時又跟整個寨子的布局渾然一體, 單體和整體做到了完美的結合。 依山傍水,可攻可守 屯堡村寨的選址非常講究,寨前要有可供灌溉的河流,寨中有飲用水源,寨后有靠山,進則可攻,退則可守。屯田的本質決定了屯堡建筑的風格。屯堡寨子的前面是阡陌縱橫的田坎,有豐富的灌溉水源,利于耕種;寨后的靠山高而險峻,登頂可以遠眺,觀察敵情。原始的屯堡四周都有石砌城垣和雄偉的寨門,寨門和城垣都采用堅固的石料壘砌, 高大雄偉,站在寨門上即可看清進攻之敵的情況,不利于敵方;待進攻之敵筋疲力盡時,則可聚集屯堡中的兵力出而擊之, 或于靠山頂燃 放烽火向其它屯堡報信,等待援軍共同夾擊敵人, 如援軍遲緩,堅固的城垣和復雜的巷道又可堅守;寨中有囤聚之糧,有飲用水源,為堅守提供了條件,一般數日無憂;就算敵人攻破了屯堡的外圍防守,屯堡寨中民居和巷道還可以獨自為堡,與敵人進行巷戰,高大的碉樓和巷道民居隨處密布的射擊孔、梭標孔對入侵之敵同樣有致命的威脅。 精雕細刻,瓊花瑞草 屯堡建筑雖然把軍事功能在首位,但也不完全一味是粗獷的東西。屯堡人的民居建筑雕刻還是十分細膩精巧的,特別是屯堡民居的門頭雕刻最為繁富,有花窗、花板、垂花柱。每個部件都飾以不同的圖案,最為典型 的是吉語類的福(蝙蝠)、祿(梅花鹿)、壽(麒麟)、喜(喜鵲), 正宗傳統的漢族雕刻圖案;民居內部的花窗、花門、柱礎等雕刻也多如此,有錢的讀書人家的門板等處 還雕有詩詞書畫,這些雕刻圖案與當地少數民族的民居 形成鮮明對比,突出了江南漢族移民文化秀麗的地方。鳳陽漢裝一一屯堡服飾 屯堡女人是屯堡文化的忠實守護者, 一身奇異的“鳳陽漢裝”一穿就是六百多年。翻閱《安順府志》會看到這樣的記載, “婦女以銀 索綰髻分三綹,長簪鳳陽妝也”。這明確地說明了屯堡婦女的裝束是朱元璋老家漢族婦女和正統裝束, 這一身奇異的靚裝還為屯堡人惹來了“風頭笄”、“鳳頭雞”、 “鳳頭苗”的“等苗夷”稱謂。 1902年10月31日, 日本著名的考古學家,人類學家 鳥居龍藏先生對貴州進行考察時,途經天龍屯堡,對屯 堡人進行仔細考察,在他的游記中有這樣的記述,“處于偏僻之地,難以接觸到新的文化,依然保留明代江南 的民俗,原原本本的頭飾發型,這對于后來人口眾多的漢族移民,則感到異常稀奇。”是的,屯堡女人這一身裝束確實足以讓后來漢族移民新奇,到鳥居龍藏考察時 畢竟已經是五百多年前的明代漢族裝束了。 一清朝徹底廢除明代的屯田制之后,屯堡人由二軍戶”轉變為普通百姓,身份降低了。山外面漢族的裝束 隨著改朝換代也跟著改變了,只有“處于偏僻之地”的屯堡人依然固我,延續了前朝的正統裝束。女人的發型 仍然是“三綹頭”,三綹頭是一種“前發高束,形似鳳凰頭”的發型,所以后來漢族移民和清政府官吏又稱屯 堡人為“鳳頭笄”、“鳳頭雞”、“鳳頭苗”。這樣的稱謂反映了屯堡人在一定的歷史時期與少數民族一樣受 到歧視。雖然如此,屯堡人心態依然有優越感 自認為是漢族道統的心態仍然存在。女人們的正統裝束還是三 綹頭,戴銀耳環,年青的已婚婦女包白帕,老年婦女包青帕,身穿斜襟右衽的藍色長衣大袖,一副大明朝江南 漢族女子的風韻。 天龍屯堡我們還能看到許多穿這種“奇裝異服”的屯堡婦女,在對屯堡文化進行研究、保護、開發的今天, 屯堡女人這身裝束已經成為研究明代漢族服飾的活資料,對旅游者來說這簡直就是行走在高原上一道靚麗的風景線。屯堡的人與文化 屯堡人——一種對明代漢族移民群體的特稱。據《平壩縣志》記載,”屯堡者,屯軍駐居之地名也……迨屯制既廢,不復再以軍字呼此種人。唯其住居地名未改,于是遂以其居住地而名之為屯堡人,實則真正之屯堡人即明代屯軍之后裔嗣也”。 《安順府志》載:“屯軍堡子,皆奉洪武敕調北征南,……散處屯堡各鄉,家口隨之至黔。” 當地居民的大量傳說及家譜印證了以上記載,說明今天的屯堡人確為明初屯軍的后代子孫。屯堡人歷經數百年變遷而未被周邊環境凈化不能不說是一個奇跡。 屯堡文化源于明朝朱元璋大軍征南和隨后的調北填南。公元十四世紀中葉,朱元璋力逐群雄,一統中原,建立了明王朝。可是在西南邊陲的云南,還有一位前朝梁王把匝刺瓦爾密,踞西南高山之險,仍在負隅頑抗,洪武十四年(1381年),朱元璋親命穎川侯傅友德為征南將軍,統率江南將士三十萬人出征。取道貴州,西挺云南,三十萬父子兵告別家鄉,越長江,過洞庭。 梁王敗死,云南收復后,明朝為要長久地控制西南,必須穩定貴州,于是命令整修通往云南的各條一道,并在驛道沿線設衛所,派重兵駐扎。明永樂十一年(1413年)新皇朱棣派顧成為大將,統兵五萬屯駐貴州。至今,當你打開貴州地圖,沿古驛道一路看去,就會發現許多與軍事相關的地名,如鎮遠(水鎮遠驛)、平壩(平安之壩)、安順(安寧順達)、關嶺(險關峻嶺)等等,無不打著當年遣漢制夷,駐守屯兵的印記。 這一屯,就讓他們自己和他們的后代屯了600年。至今安順境內,以屯、堡、鋪、哨、所、驛、關等為名,冠以王、張、雷、郭、單、蔡、吳、鮑、金、劉等姓氏的屯堡比比皆是。 當年這些屯兵亦兵亦民,自己耕田種菜,與從江南家鄉遷徙來的家人一起生兒育女,過著自給自足的生活。隨后調北填南而來的人有工匠、平民和犯官等。不管是征南還是填南而來的這些人,我們把他們統稱為“屯堡人”,屯堡人帶來了各自的文化,經過六百多年來的繼承發展和演變,形成了現在我們稱之為
關鍵字: 優越感 奇裝異服 少數民族 居住地 改朝換代 清政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