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龍洞遺址
回龍洞遺址東距渡口大橋約28公里,地理座標東經101deg;35prime;,北緯26deg;38prime;,無名溪溝旁的半山腰上,海拔1550米,高出巴關河河面約300米。
回龍洞人洞穴距今1.52.2萬年,洞深12米,面積35平方米,洞穴座東向西偏南15度。洞口形如桃狀,高11.9米、寬4.6米,由洞口向內逐漸變窄,宛如牛角,洞深12米,面積約35平方米。出土文物經試掘2米即發現屬于西南及整個東南亞在更新世向全新世過渡階段的各類遺物1000余件,其中石制品類700余件,骨角齒類200余件,被中國科學院古脊研究所、四川省文物管理委員會和四川大學等研究機構的專家、教授鑒定后稱為“驚人的發現,是四川歷史獨特的文化遺址。通過試掘,出土了大量的文化遺物。主要包括礫石打制石器、細石器和哺乳動物牙齒、角和碎骨化石等。不見磨制石器和陶器,但有少量穿孔石器。它是石器制作技術進步的客觀標志。石器數量最多,主要用礫石、脈石英、燧石和瑪瑙等石料制成,另有少量玉石、玉髓、水晶等細小石器。器物造型有各種各樣的砍砸器、刮削器和石核。值得注意的是大量細石器的出現。學術界一般認為細石器文化是北方草原地帶的典型代表文化之一,它是舊石器時代石器打制工藝技術發展到相當高度而產生的間接打擊技術的結果。細石器單獨難以使用,通常用來制作復合工具。這些都說明回龍洞遺址處于智人時期發展階段,并與北方四川富林文化有文化聯系。出土的骨器有骨針、骨鏃、骨錐,數量雖少但都是磨制而成,工藝精良,其中一枚骨針長5.4厘米,直徑0.3厘米,它基本代表了當時回龍灣洞穴居民骨器制作工藝技術的最高水平。
回龍洞遺址出土的動物化石經鑒定有象、熊、豹、犀牛、野牛、巨羊、巖羊、猴、鹿、獐等二十多個動物種類。其中如巨羊等少數動物在地質學上的更新世(距今兩百萬年至一萬年)以后逐步趨于滅絕。犀牛、大象等現生種動物在有文獻記載的歷史時期漸漸從這一帶消失,而巖羊、野牛在20世紀四十年代前,仍可見到它們的蹤跡,由此也反映出攀枝花古今自然生態環境的變化。
攀枝花上承四川西昌,下接云南元謀,地處中國西南著名的攀西裂谷中部,正是橫斷山脈山谷縱向溝通南北,金沙江諸流橫向聯結東西的交通樞紐地帶。人類北上南下的遷徙,文化的交流與傳播,離不開自然通道。回龍洞所包含的遠古文化信息,既有典型的南方及東南亞舊石器晚期的礫石石器,又有與北方草原文化相類似的細石器。在時代上經碳14測定距今年代為2.2萬年至1.5萬年,正處于人類由舊石器時代向新石器時代過渡的重要階段。這對研究原始文化的固有特征,文化的交流、傳播、發展、演化,有著十分重要的作用和意義。
關鍵字: 回龍洞 回龍灣 工藝技術 攀枝花 細石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