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巖寺風景名勝區
中巖風景名勝區,位于青神縣城南溝九公里的岷江東岸,設有文物風景管理處,為省級風景名勝區。主要由中巖上、中、下三寺為主要區及鄰距1 和5公里外的瑞峰鎮大營坳東漢巖墓群組成,面積26平方公里。
主景區中巖又名慈姥山,屬四川龍泉山脈尾端,地貌為淺丘、深丘混合地形,面積約為29.4萬平方米。景區內最高峰海拔650米,相對高度約100米,景區全山上、中、下三寺回轉游程5公里,青峰冥壑,峻壁回流,景點相連,景色殊異,常年林蔭日,鳥語花香,適于終年旅游。
中巖,相傳為佛家十六羅漢之第五羅漢諾巨那尊者所辟道場,始建于東晉,顯盛于唐、宋;為蜀中名勝、佛教圣地之一,歷史上以其“巖壑勝景,不減峨山而有“先游中巖,后游峨山之說。歷來,海拔客、僧侶居士不絕于路,享有“川南第一山、“西川林泉最佳處之美譽。
現有景點20余處:傍山臨江的下寺quot;慈姥廟quot;;蘇軾早年投學中巖在此與五弗聯姻的quot;喚魚池quot;;中、下寺交界處,北宋時期,由于兩寺僧人爭香火而械頭殘留下的quot;貓貓石quot;;諾巨那尊者與800里外三臺縣牛頭禪師初辟中巖道場相互往來的神秘通道quot;牛頭洞quot;;唐代形容為quot;饞巖百千億萬佛,如恒河砂數quot;的quot;千佛長廊quot;和quot;臥佛窟quot;;山巖絕壁上有人身壓凹之跡和佛窟相圍的quot;仙人床quot;;北宋黃庭堅在此取泉水煮中巖茶品茗三月而不舍,古跡聚集之地的quot;玉泉巖quot;;中寺景德禪院址地的quot;慈姥峰quot;;唐代無盡禪師伏虎的quot;伏虎臺quot;;當年諾巨那贈牛頭禪師木匙將quot;一石擊碎成三峰quot;的竹筍峰;歷代文人墨客在峭壁摩巖題刻眾多的號稱quot;文物鼎峙quot;的quot;石爭峰quot;;上寺quot;垂拱廟quot;后有青峰聳露的quot;翠微頂quot;。中岸景區內的眾多名勝古跡,加之李白、黃庭堅、蘇軾、范成大、陸游、楊慎、余子俊等歷代名家在此攬勝抒懷,吟詩勒石,至今仍保留下有摩巖題刻119則,佛教造像2600余尊,形成了集人文、自然為一體,融山、水、林、泉成一色的四川省著名風景旅游勝地。
quot;中巖黃金旅游線quot;于1999年11月8日全面開通,中巖設有汽車客運站。青神至中巖、眉山至中巖均為每30分鐘一趟車,成都至中巖也直達的旅游專線車,方便、安全、舒適、快捷。和古色古香,富于民族風味。在平面紡織類的突破則更大,他們借鑒國畫、漢書、木刻的藝術表現手法,把名勝風物、名家手跡、名人書畫移植于竹編中。
關鍵字: 歷代名家 古色古香 名勝區 四川省 旅游線 旅游勝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