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斯滿巴碉房
日斯滿巴碉房是四川省乃至全國發現的年代最久、規模最大、層數最多、建筑最高的藏族傳統民居建筑,因此,它被譽為“藏族民房之王。碉房背靠青山,前臨綠水,左右兩則是鄉村公路、農田和石波寨,且坐西向東依山順勢而建。墻基北高南低,平面布局為長方形。碉房共分九層,下大上小,通高25米,自二層起層層靠北內收成臺,北石墻自底直通頂部,頂層面積僅為底層的六分之一。因而無論側觀或正看均如拾級階梯一般,十分精美壯觀。碉房底層是牲畜圈,二層北為廚房,南為客廳,三四層為寢室,五層為佛經堂,六層以上為雜物庫房。自二層起各層均置木質走廊,用于晾曬糧食或乘涼。三四層還建有木質吊腳樓廁所,二層以上每層皆開有一扇大窗戶和若干小窗孔,作通風或了望之用。日斯滿巴碉房系該地土司為其畫師修建的,現已傳承使用十三代。根據當地傳孫不傳子的習俗計算,其建筑年代應在元末明初。近年來,黨和政府對日斯滿巴碉樓的保護工作極為重視,先后斥資40萬元對其進行了維修。整修后的碉房面貌更是煥然一新。 走進加斯滿村,首先映入眼簾的便是加斯滿山前臺地南沿高高聳立的碉房,遠遠看去,像高大偉岸的巨人巍然挺立。走近一看,便可發現這座碉房十分渾厚、凝重、雄偉,給人一種崇高、偉力的美感。藏族先民修建碉房既是為了在高寒地區保暖、貯藏糧食,也是為了防范外來的侵擾。因此重在厚實堅固,而不求表面的光潔,并且大多建于險要之地,以便防守。碉房在布局上錯落有致,體現了一種整體意識和非凡的氣勢。這種民居形式與《史記》、《后漢書》等文獻所載秦漢時期盛行于川西北地區的“依山居止,壘石為室,高十余丈之“邛籠建筑可謂一脈相承,具有較高的歷史及科學研究價值。
關鍵字: 吊腳樓 四川省 青山綠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