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師洞
#formatimgid_0#
天師洞,四川省著名宮觀,全國道教重點宮觀,青城山道教協會所在地,又稱古常道觀。在青城山腰第三混元頂崖間。初名延慶觀,隋大業年間(605年618年)始建,唐改稱常道觀。宋改名昭慶觀,或稱黃帝祠。觀后天師洞傳為張道陵修煉處。唐孫思邈,杜光庭相繼來修道。現存建筑清康熙年間由住持陳清覺主持重建。
1920年1939年經彭椿仙改建而成。主要建筑有山門、青龍殿、白虎殿、三清大殿、古貢帝祠、三皇殿、天師洞府等,是青城山最大宮觀。三清殿為主殿,一樓一底,樓上為無極殿,樓下殿內有須彌座彩塑三清造像,殿正中懸掛康熙皇帝手書“丹臺碧洞匾額。三皇殿內有伏羲、神農、軒轅三皇石刻造像各一尊,通高 90厘米,唐朝開元十一年(723年)刻。神座前立有“大唐開元神武皇帝攬書碑,碑本四面刻文,正面刻“唐開元十二年(724年)玄宗手詔,碑陰刻益州長史張敬忠的上表,該碑記載了唐代佛、道之爭:開元初飛赴寺僧奪常道觀為寺,唐開元十二年(724年)玄宗下詔觀還道家,內有一棵千年銀杏,傳為東漢張道陵植。天師洞同有石刻張天師像及清代續塑的30代天師張繼先像,觀周圍有降魔石、擲筆槽等遺跡。大殿和唐碑1980年公布為第一批四川省文物保護單位。
關鍵字: 四川省 天師洞 文物保護 道教協會 青城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