夕佳山民居
四川省江安縣有處始建于明朝萬歷年間至今保存完好的精美建筑群夕佳山古民居。該民居位于長江之濱,占地1萬多平方米,周圍楠木、樟樹環抱,園內白鷺飛舞,鳥語花香,環境幽雅。夕佳山古民居是由江夏入川的黃氏家族營建,自明萬歷四十年(公元1612年)至民國十七年(公元1928年),形成今日所見之規模。古民居以其優美的自然景觀、精美的建筑藝術、豐富的文化內涵、天然的白鷺公園,名聞遐邇,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古民居內有處懸山式穿斗木結構建筑群,總建筑面積為4000多平方米,由大小123間房屋組成,以大門、前廳、后廳為中軸線,向左右兩邊展開,主次分明,開合有序,組成一個個用途各異的四合院。跨進石獅把守的大門,進入第一進院落,迎著前寬后窄的九級石階登堂入室,便是主人會見賓朋的前廳。穿過前廳,便進入第二院落,一塊“三鳳聯飛的橫匾懸掛在后廳正門之上,據說黃氏家庭在清代有3名子弟同時考中秀才,地方賢達鐫此匾相贈。
后廳的左邊,依次展開的是工字廳、經堂、戲臺、中客廳、書房、琴房、學館及后花園、西花園(沁園)。各個廳堂依次級級上升,暗寓“步步高升之意。右邊的院落,則是下客廳、小姐樓、餐廳、廚房、倉庫、工房等,系莊園的晚輩、傭人、佃戶等居住的地方,格調也要低些,體現了封建等級觀念。穿過工字廳,轉過一道屏風,便是古戲臺,戲臺前的寬闊長廊,即是觀看席。上戲臺須登七級臺階,臺階的左右兩邊木欄上,有兩幅取自戲劇故事的木刻圖畫,均為大家熟悉的內容:一為《西廂記》,一為《白蛇傳》。戲臺通過一道圓門與后花園相通,坐在臺下,可見園中有園,戲中有景。出圓門,過小橋,進入后花園,園內古榕參天,黃桷飄香,桃紅柳綠,曲徑通幽,別有洞天,書房、琴房便在園內。透過圓門和開窗墻,可見沁園小景,遙遠幽深,極富江南園林特色。
關鍵字: 傳統文化 八仙過海 夕佳山 建筑群